眾所周知,我軍會打仗的高級將領不少,畢竟都是十多年戰爭走過來的人,經驗豐富。要論擅長軍事指揮,有大規模兵團作戰經驗的人,可就不多了。十大元帥中,如劉帥、徐帥,彭總、林總寥寥數人。大將中,除了粟裕外,其餘人算不上有大兵團作戰經驗。
粟裕逝世後,中央寫給他的悼詞中,明確指出了他「尤擅大兵團作戰」,在他之前,還沒有哪個元帥或者大將有如此評價。論軍事指揮水平,粟裕不亞於十大元帥,可以與他們平起平坐。
在革命時期,粟裕是從基層提拔上來的幹部,他雖然沒有上過正規的軍事學校,但從實踐中學到的更多。在南昌起義期間,粟裕還是一個班長,新四軍時期,也是從支隊副司令做起,一步步做到了華中野戰軍司令員一職。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粟裕的軍事素養得到了很好地發展,成為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的軍事主官,負責指揮幾十萬人馬作戰。
對越反擊戰粟司令為何沒指揮?
有人說既然粟裕能力這麼突出,擅長大兵團指揮作戰,可建國後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為何沒能看到這位軍事天才的身影?實際上,粟裕之所以未能出現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前線指揮,並非能力的問題,而是被諸多現實原因所限制。
眾所周知,粟裕是1984年逝世的,五年前,也就是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當時,我軍高層在選將出征的時候,選擇了許世友和楊得志二位久經沙場的上將,並沒有選擇在軍事指揮方面更為出色的粟裕,這是為什麼呢?
按理來說,對外作戰我們應當非常重視,此前,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相繼取得了對蘇、對美、對印戰爭的勝利,戰果輝煌,國際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如果派出像粟裕這樣擅長打仗的高級軍事指揮官,豈不是把握更大一些?
實際上,粟裕當時沒能在前線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主要原因有兩個,分別是年齡、1958年的軍委擴大會議對他本人的影響。
從年齡上看,1979年時,粟裕已經72歲的高齡。如今,我們看到七十多歲的大爺大媽在跳廣場舞,非常有活力,可那個年代不同,革命將領經歷過艱苦卓絕的戰爭,他們在生活方面不如現代人,因此容易衰老一些。
粟裕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受過重傷,頭顱內部有不少彈片,這嚴重影響了他本人的健康。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年的粟裕經常頭疼,身體情況比較差。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前,主席有意讓粟裕指揮志願軍作戰,可當時天公不作美,粟裕的美尼爾綜合徵發作,嚴重到了無法正常工作的程度,先後在青島、蘇聯休養,過了幾年病情才穩定了下來。
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前,儘管粟裕沒有複發美尼爾綜合征,可畢竟已經年過七旬了,身體情況肯定大不如從前。作戰指揮是一項高強度的工作,需要大量腦力和精力,精神處於高度緊張之中 ,粟裕已經不適合這種工作了。
有人會說許世友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主帥之一,要論年齡,他比粟裕還要年長一歲。可許世友將軍身體硬朗,早年練武出身,沒有得過什麼大病,再加上在特殊時期沒有遭受到非常不好的待遇,身體健康方面要遠遠強於粟裕。
除了年齡外,粟裕無法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與1958年的軍委擴大會議有關,那場會議對他的軍事生涯影響非常大。因「極端個人主義」問題,粟裕在大會上被批判,險些被批倒,好在蕭勁光、葉帥等人的保護下,粟裕寫下了深刻的「檢討」,承認了那些不切實際的「罪名」,這才過關了。
此後,粟裕被撤銷了總參謀長一職,離開了征戰數十年的一線部隊,來到了軍事科學院,無法直接接觸作戰指揮的相關事宜。眾所周知,粟裕生前未能得到平反,逝世後的十年,於1944年在軍委副主席張震等人的努力下,終獲平反,恢復了名譽。
也就是說,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時,粟裕因一些特殊原因,還是無法直接接觸、指揮部隊作戰,這對於征戰半生,為國立下赫赫戰功的粟裕來說,的確是一種非常大的遺憾。好在許世友、楊得志二位上將不負眾望,很好地完成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任務,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總的來說,粟裕未能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原因有兩個:年齡、1958年被批「個人極端主義」。值得一提的是,粟裕雖然未上前線指揮作戰,但在國內的指揮所中,他與徐帥是統籌大局的主要人員,為贏得戰爭勝利做出了不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