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天之期將至,四國做選擇,美國走投無路,特朗普對中國連退2步

距離特朗普給出的暫停」對等關稅「最後期限,已經越來越近了。

美國政府本來是想利用這段時間,向各國極限施壓,最終達成有利於自己的新的貿易協定。

但始料未及的是,目前與美國達成協定的國家寥寥無幾,相反有更多的國家對美國進行了強硬表態。

如今的特朗普政府,恐怕是走投無路了。

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特朗普開始向中國讓步了......

90天之期將至

時間已經進入7月初,一場由美國發起的全球貿易緊張局勢,也迎來了一個關鍵節點。

三個月前,美國政府突然拋出一項爭議極大的政策:對所有主要貿易夥伴實施所謂的「對等關稅」。

這一強硬舉動在全球引發軒然大波,市場劇烈波動,股市連連下跌,就連美國國內輿論也出現明顯反彈。

面對外部壓力和內部質疑,特朗普政府很快做出調整。

僅僅幾天之後,美國總統突然宣布,為了給談判留出時間,決定對那些「沒有立即報復美國」的國家,提供為期90天的關稅暫緩期。

白宮稱,已有超過75個國家在這一階段與美方就關稅、貿易壁壘、匯率操控等議題展開接觸,並希望藉此機制推動「合作性解決方案」。

然而,到了今天,這份通牒並沒有如預期那樣帶來「屈服潮」,反而顯得越來越尷尬。

距7月9日只剩幾天,美方與其他國家的談判幾乎全部陷入停滯。

截至目前,美國僅與英國達成了一份臨時性的協議,而且條款內容非常模糊,難以複製到其他國家身上。

除此之外,無論是歐洲盟友,還是亞洲重要經濟體,幾乎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在美方設定的時限下「買單」。

更關鍵的是,特朗普政府堅持對鋼鐵、鋁、汽車等關鍵產品加征額外關稅,同時又設立10%的「基準稅率」,企圖藉此逼迫對方讓步。

這種做法,在談判桌上等於強行劃線,反而讓各國更警惕。

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之際,各國表態也愈發明確,甚至直接發出反對聲音。

印度外長蘇傑生在公開場合表示,儘管印度與美國有廣泛合作,但在經濟問題上必須堅持獨立立場。

他強調,中國依然是印度的重要貿易夥伴,印度不會在關稅問題上盲目站隊。他這番話,等於為美方關稅政策亮出了紅燈。

同樣表態強硬的還有日本。

面對特朗普提出的「對日商品徵收30%甚至35%關稅」威脅,日本政壇核心人物石破茂在公開辯論中直接回應稱,日本不會接受這種不合理的施壓。

他指出,日本企業是美國最大的外資投資者之一,為美國帶來大量就業機會,美日之間本應是互利共贏關係,而不是被關稅綁架。

至於韓國,也早已擺明立場,不會在壓力之下犧牲國家利益。

而俄羅斯方面則更加冷淡。

特朗普上任後曾多次試圖改善與莫斯科的關係,甚至在一些場合對普京表現出「好感」。

但美俄關係並未實質升溫。

這樣看來,特朗普政府原本想通過「90天窗口」推動各國重新調整對美貿易政策、從而恢復美方主導地位,但現實卻是,國際社會並沒有選擇配合這場單邊施壓。

特朗普連退兩步

眼看「90天期限」即將到點,卻遲遲等不到各國讓步,特朗普政府顯然也開始意識到局勢失控。

面對這樣的困局,特朗普不得不調整策略,對中國連退兩步。

據路透社7月2日報道,美國政府在同一天之內,連續發出兩項「重大轉向」信號,被外界視為對中國連續退讓的具體表現。

首先是能源領域。

美國政府當天致函兩家大型能源企業——Enterprise Products Partners與Energy Transfer,宣布取消此前對其向中國出口乙烷的限制。

這一舉動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就在一個多月前,美國才以「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為由,叫停了對中國的乙烷供應。

乙烷是一種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行業的基礎原料,美國每年產出的乙烷中,約有一半出口至中國市場,用於製造塑料、合成材料等高附加值產品。

對這類原料出口設限,不僅影響中國的下游產業鏈,也實質性損害了美國本土的能源企業利益。

當天,還有一項決定:美國政府批准德國西門子恢復向中國出口晶元設計軟體。

這套軟體屬於高端半導體領域的重要工具,早在5月底,美國就以「中國限制稀土」為由,將其列入管制範圍,試圖掐斷中國獲取先進設計能力的渠道。

但僅僅過去一個多月,美方就悄然「解封」,不僅沒有進一步升級管制,反而率先示好。

對於這兩項措施,路透社評價相當直接,認為這表明中美之間的「貿易休戰」已經在悄然展開。儘管特朗普政府沒有高調宣布,但連退兩步的信號已經非常明顯。

實際上,中美貿易戰至今已延續多年,表面上看,美方頻頻加稅、設限;但從長期效果看,美國並沒有贏得預期中的成果,反倒在多個領域受創嚴重。

首先是農業與能源行業遭受重創。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美農產品和能源的重要出口市場。

在貿易戰期間,中方有意識地轉向其他供應國,美方出口額明顯下滑,導致大量訂單流失、企業庫存積壓。

其次,高科技產業也承壓嚴重。

美國在晶元、軟體等領域佔據優勢地位,但這些優勢很大程度上依賴全球化分工。

一旦開啟封鎖戰,不僅失去客戶,還刺激中國加快國產替代和技術自主,反而加速了「去美國化」的趨勢。

此外,持續對抗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還嚴重打擊了投資者信心。

不少跨國公司開始調整供應鏈布局,以規避美中摩擦帶來的潛在風險。對美國自身吸引外資、維持製造業基礎,也帶來了負面影響。

特朗普是否會就此「懸崖勒馬」,轉向更加理性的合作路線,還有待觀察。但至少目前,美方已經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和中國硬碰硬,不僅打不贏,還可能把自己逼入絕境。

參考資料:

特朗普威脅加征更高關稅 石破茂回應:將堅定捍衛國家利益——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