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十五五」規劃編製工作,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十五五」規劃編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2026—2030年)規劃編製的謀劃之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做好「十五五」規劃編製工作,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對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的理論邏輯

國家發展規劃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也是黨領導經濟工作、政府履行自身職責的重要依據。無論是指令性的計劃,還是指導性的規劃,本質上都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這種方式不同於西方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源自發配置機制,而是要求發揮黨和政府的引導、管理、約束作用,是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的制度創新。

馬克思主義認為,「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規律在任何生產形式的社會都存在,保持社會生產與社會需要之間的平衡與協調是其核心要義。但在不同社會,其表現方式不盡相同。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裡「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的觀點。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只有在生產受到社會實際的預定的控制的地方」,即在進行計劃生產的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和需要之間才會「建立起聯繫」。當然,鑒於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的時代,關於計劃調節的思考和論述還只是對於未來社會的一種設想,尚未上升為一種經濟體制,也沒有展開闡述這一調節手段的具體應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國家發展規劃做了大量的論述。比如,「編製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加快建立制度健全、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規劃體制,構建發展規劃與財政、金融等政策協調機制,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各地區編製本地區規劃要結合實際,實事求是,留有餘地,不能搞層層加碼。要堅持和完善規劃有效實施的機制,完善規劃實施中的動態監測、中期評估、總結評估機制,提高規劃執行力和落實力。」這些重要論述對科學制定和持續實施五年規劃的重大意義、基本原則、體制機制、方法論作出明確要求,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的傳承與創新,構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我們做好國家發展規劃工作的根本遵循。

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的歷史邏輯

編製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的政治優勢所在。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集中全黨全國智慧,制定和形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朝著一個既定目標和方向前進,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1953年開始,我國已經編製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大體可分為四個歷史階段。

一是從「一五」至「五五」時期,主要特點是工業化奠基與計劃指令主導。這一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計劃為主,以實現工業化為主要目標,重點集中於重工業的發展,這既是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社會發展現實情況的基本考量,也是對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

二是從「六五」至「九五」時期,主要特點是市場化轉型與經濟結構重塑。這一時期,從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歷經四個五年計劃後,在經濟建設、人民生活、科教文衛事業、經濟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

三是從「十五」至「十二五」時期,主要特點是全面協調與科學發展並重。這一時期,我國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經濟結構也實現了戰略性調整,城鄉居民收入普遍增長,加大了對教育、醫療、社保等社會事業的投入,同時推動城市化進程,改善了城鄉基礎設施,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四是從「十三五」至「十四五」時期,主要特點是創新驅動與現代化強國建設。這一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70多年來,五年規劃取得了巨大成就,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指引。在新時代,我們要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立足現實國情,制定更加完善的五年規劃,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的實踐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不僅體現在對經濟、社會等各領域的統籌安排上,還在於其規划過程中展現的辯證思維方式。這種辯證平衡思想的核心在於,在國家發展規劃中有效處理政府與市場、短期與長期、中央與地方等多方面的關係,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得以和諧推進,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穩步前行奠定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一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國家發展規劃的重要作用是指導資源配置,其中,以規劃為手段配置資源體現了政府的作用,以市場機製為手段配置資源體現了市場的功能。推動市場機制資源配置向深度發展,要求國家發展規劃正確認識並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要實現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釐清市場和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邊界,明確政府工作重點、規範市場主體行為,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確保政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從而更好發揮五年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平衡作用。

二要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係。將五年規劃與國家長期戰略相結合來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國家發展規劃的鮮明特徵,長期戰略的超前部署和預期規劃指引著短期內具體行動步驟、分期目標和重要措施的制定實施。從「五五」計劃開始,國家就嘗試編製十年規劃綱要,對「六五」計劃遠景目標作了展望;在制定「九五」計劃時,對2010年遠景目標進行了規劃。此後,制定五年規劃與十年遠景規劃成為基本規劃制度,而十年遠景規劃又連接著五年規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由此,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得以五年一個台階、十年一個飛躍,創造出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平衡好前後幾個五年規劃的延續性以及五年規劃同國家長期發展戰略的契合性,有助於提高國家整體經濟與社會建設的成效。

三是要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五年規劃的實施不僅涉及宏觀經濟政策的總體設計,還需要充分考慮地方政府的具體執行能力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如何協調,直接影響到規劃的執行效果與整體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中央政府通過制定戰略性政策框架,並結合財政支持與制度創新,引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執行任務,從而推動全國範圍內的均衡發展和高效落實。兩者的有機配合,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四要處理好區域之間的關係。區域的發展同生產力分布和資源開發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70%以上的工業集中在國土面積不到12%的東部沿海地區。為儘快實現工業化,「一五」至「五五」計劃時期國家制定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即把生產力落後的中西部地區作為經濟建設的重點,通過生產力的均衡布局,縮小沿海與內地的差距。在提出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我國進一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同時以「一帶一路」連接國內外。上述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決策,構成了國家發展戰略的大框架,對於引領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要處理好產業之間的關係。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同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分工形式的基本表現。國家發展規劃往往會編製以產業發展為主的若干專項規劃。「一五」至「五五」計劃強調發展重工業而忽視輕工業,導致各項計劃之間的銜接不順暢,計劃指標不斷調整和修正。「六五」至「八五」計劃鼓勵不同性質的經濟主體發展產業,以「比較優勢」為產業發展的主要策略。「九五」至「十五」計劃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基礎,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十一五」規劃以來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突出強調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著眼點的產業轉型升級。「十四五」規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了產業鏈的韌性。

作者分別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