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普京的態度,讓澤連斯基倍感屈辱,一氣之下坐飛機走了

澤連斯基以前只是喜劇演員,這下子真成小丑了。

俄烏約好在土耳其和談,澤連斯基把大半個領導層都帶去,早早在那裡等著,結果普京根本沒來,小澤生氣地找特朗普告狀。

正在沙特開心享受皇室待遇的特朗普給出了回應,氣的澤連斯基坐飛機走了。

遭受如此羞辱,澤連斯基終於明白了,小國無外交,弱國無主權。

俄羅斯和烏克蘭約好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談判,可等俄羅斯人來了,派出的隊伍一看就讓烏克蘭泄氣。

總統助理領頭,帶著副外長、軍方情報部門的人,普京或者拉夫羅夫壓根兒沒想過要來。但是烏克蘭這邊能來的高層幾乎都來了。

他們顯然抱著解決問題的決心,渴望這是一次能觸及核心、真正拍板的對話。但是普京不參加就沒有意義了,因為只有普京能下最後的決定。

對方派出的代表級別如此之低,就像是在無聲地說:你不夠格,我們沒把你真正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但是在4月25日,普京在莫斯科會見了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談的就是烏克蘭問題。普京寧願跟美國大使談,也不願意跟澤連斯基談。

普京和威特科夫關起門來談了整整三個半小時。威特科夫這次沙特之行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替他的老闆特朗普總統「傳達信息」。

威特科夫在後來的採訪中還拋出了一個相當敏感的觀點:烏克蘭衝突「不一定」完全是俄羅斯挑起的,是烏克蘭想加入北約的那些話,把局勢一步步推向了升級。

這話跟俄羅斯在追溯衝突根源時的說法高度一致,也跟特朗普本人以前流露出的某些想法不謀而合。

這次談判的失敗對烏克蘭清晰地亮出了一個現實:在大國之間,美國和俄羅斯,已經悄悄搭建了一條繞過烏克蘭的直接溝通渠道。

澤連斯基找特朗普告狀,美國也不給他撐腰。土耳其的俄烏談判,特朗普也會回應了,普京不去,他也不去,這事就沒得談。

但是他不責怪普京,等他們倆什麼時候有時間了再談。這可把澤連斯基給氣死了,他已經完全被美國給無視了。

在特朗普的世界觀里,解決俄烏衝突這樣的大事,真正的決定權握在他和普京手中,你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這場「最高層」的棋局裡,還沒有真正「上桌」的資格。

作為衝突中的弱勢方領導人,澤連斯基的外交空間正被急劇壓縮。2025年2月美烏"礦產換援助"談判的破裂,已暴露出雙方的矛盾:

特朗普政府要求烏克蘭以礦產資源換取"模糊的安全承諾",而基輔堅持將明確的北約成員國地位寫入協議。

此次談判前特朗普暫停10億美元軍援的"最後通牒",更將澤連斯基推向"妥協即賣國,強硬即潰敗"的兩難境地。

澤連斯基的憤怒退場,既是外交姿態也是生存策略。在國內,其支持率因戰爭長期化持續走低,任何示弱都可能導致他被烏克蘭選民拋棄。

在國際上,歐盟的制裁施壓與美國的戰略抽離形成雙重夾擊,使烏克蘭難逃"棋子"命運。儘管核心矛盾無解,談判仍可能在技術層面取得有限成果。

比如戰俘交換、黑海糧食走廊重啟等議題,因涉及雙方現實利益而存在妥協空間。

土耳其作為黑海通道掌控者,正積極推動糧食協議恢復,這既能緩解全球糧價壓力,也可為俄烏創造經濟收益。

但此類協議本質上是權宜之計——俄方可能將糧食運輸與制裁解除掛鉤,而烏方需要停火窗口重整軍備。

真正的死結在於領土主權與戰略定位。俄方堅持將克里米亞及烏東四州視為"新領土",而烏方"凍結爭議15年"的提議在俄軍實控狀態下已無意義。

在安全保障機制上,俄羅斯要求烏克蘭"永久中立化",而基輔卻堅持要加入北約。雙方最後怎麼妥協,還是要看美國和俄羅斯怎麼談,

這種直白的蔑視,對於一個拚命想證明自己國家主權和自身國際地位的領導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刻骨銘心的屈辱,是對他全部努力的否定。

那種被排除在外的滋味,想必如鯁在喉。烏克蘭總統那種帶著巨大屈辱感拂袖而去,既是情緒的宣洩,也是一種無聲的、對自身被置於「棋子」位置的反抗和抗議。

所以說到底,烏克蘭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可能真就懸在普京和特朗普這樣的人物手裡——就看他們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願意進行一場真正有分量、能拍板、說了算的對話。

當普京與特朗普通過特使密談劃定勢力範圍,當歐盟在制裁與軍援間搖擺不定,澤連斯基的"缺席抗議"恰是小國在大國博弈中失語狀態的寫照。

美國暫停軍援的決定,不僅是對烏克蘭的施壓,更是對歐洲盟友的警示——特朗普政府正以"交易藝術"重構國際秩序,其中小國利益不過是談判籌碼。

即便在21世紀,小國仍難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其悲劇性不在於領導人的個人能力,而在於地緣格局的先天缺陷。

烏克蘭的地理位置就註定了,俄羅斯一定不會讓他加入北約,會盯死了他。

最痛苦、最無奈的,是烏克蘭自己,在這場關乎自己國家生死的巨大棋局裡,發現真正決定落子的那隻手,並不完全屬於自己。

特朗普:在與普京會面前,「什麼都不會發生」

湖南日報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