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談判前夜,特朗普做了兩手準備,既怕談不成,又怕讓步太明顯

關稅戰進行到這個階段,美方5月7日宣布,中美之間貿易談判即將開啟,就在5月10號的瑞士

而就在同一天,中方也對外表示,這次會談是應美方請求而舉行的,中國反對美國濫用關稅的立場,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這就讓人十分好奇接下來的談判內容了,美國的「誠意」至關重要。

一方面擔心談不成,另一方面又怕讓步太大,導致自己「丟面子」……

既做強硬,又做妥協

5月7日,特朗普做了一件事,讓新任駐華大使戴維·珀杜在瑞士談判前兩天趕緊到北京上任。

這位新大使,有過很多商界經驗,但又帶著「鷹派」的態度;

表面上看,他有商人的眼光和實力,背後卻是個「鷹派人物」。

大家不禁猜測,特朗普選他,是想玩「紅白臉」,既用商界的人脈作為談判橋樑,又用強硬的「鷹派」姿態,準備同時兩面出擊。

說實話這招特朗普玩的「紅白臉」可不是第一次見。

過去,不管是蘋果庫克,還是特斯拉馬斯克,都是帶著「生意經」來華的,但他們最後還不是被美國自己那些關稅政策給「砸」了?

珀杜的上任,雖然看似是為了更好地與中國溝通,但實際上,特朗普顯然希望通過這種「軟硬兼施」的方式來談判;

一方面展示「強硬的立場」,另一方面也做好了適當讓步的準備。

但在這種「有點雙重性」的策略背後,其實有著更多的焦慮。

特朗普知道,美國目前的經濟並不好,第一季度GDP都萎縮了0.3%,如果再不和中國達成協議,他的國內問題恐怕會更糟。

關稅已經給美國國內帶來了不少麻煩,商品短缺,通貨膨脹,這些問題不是特朗普輕鬆能解決的。

面對這些經濟壓力,他雖然嘴上喊著「絕不降關稅」,但心裡其實沒底,怕談判失敗,但又不敢讓步太明顯,生怕因此失去在國內的支持。

中國穩坐釣魚台

和美國的焦慮不同,中方顯得冷靜多了。

我們早就明確表示,關稅必須撤銷,不然什麼都談不上。

面對特朗普的一系列高調行動,中國選擇了「以靜制動」的策略。

選擇瑞士作為談判場地,既是中立地帶,也給我們在談判中更多的主動權;

果美方再次「簽完協議就撕票」,全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不管怎麼鬧,都別想輕鬆逃脫。

中國的底氣有很多方面,首先任何涉及到中國核心利益的妥協,都是不可接受的。

美國再怎麼施壓,也不會在「關稅問題」上要求中國放棄它的戰略利益。

雖然美國的經濟問題讓特朗普急於談判,但中國卻很清楚,真正重要的事情永遠不只是「關稅」。

再者中國還站得穩,內需在逐步擴大,外貿出口數據依然不錯。

而美國雖然背後喊著「要強硬」,但其實它已經陷入了一個複雜的困境。

中國顯然是希望「平等、互惠」的談判條件,而美國則在這裡左右為難。

嘴上喊打,腳下卻希望不打

談判前,特朗普的政府一方面高調放狠話,另一方面,美國的大企業卻在背後暗自叫苦。

好萊塢電影和中概股的痛苦,大家有目共睹。

他們從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但突然之間,特朗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就讓它們陷入了困境。

更別提那些大企業,尤其是農場主,他們的產品在關稅下受到嚴重影響。

美國的農場主,尤其是大豆出口商,發現自己原本指望中國市場支撐的業務突然出現了下滑,這讓他們開始懷疑,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不是在「自傷」。

他們一方面在抱怨,另一方面卻又希望能夠恢復與中國的貿易。

最終這些商界人士開始意識到,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不一定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利益,反而讓自己變得更加焦慮。

貿易戰中的「降維打擊」

美國顯然沒有意識到,在中方的戰略發展中,已經不單單依賴於美國市場。

有意思的是,美國自己在背後遭遇著「降維打擊」,而中國卻能冷靜應對。

面對美國的大肆指責,中國不僅能保持自信,且通過自己的產業布局和政策調整,巧妙地應對這一切挑戰。

中國穩步推進自己的經濟計劃,美國則在不斷地試圖調整自己的外交立場。

特朗普希望通過強硬姿態贏得優勢,而中國則始終保持著冷靜,不急於讓步。

這場談判能否最終達成協議,我們依舊不能斷言。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則展現出了自己的堅韌和底氣。

文/編輯:小陽咩咩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