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不過中國,特朗普開始潑婦罵街,美媒莫名被罵,還順手誣陷中國

特朗普這幾年跟中國的過招,算是把他弄得有點焦頭爛額了。貿易戰打了半天,美國沒佔到多少便宜,反倒把自己折騰得夠嗆。這段時間,他的情緒更是崩得厲害,不僅對中國各種指責,還順手把美國媒體罵了個遍,真是逮誰咬誰。

特朗普跟中國的梁子,不是一天兩天了。從他2018年挑起貿易戰開始,就想著通過關稅、制裁這些硬招,把中國壓下去,順便給美國撈點好處。可幾年下來,效果咋樣呢?說白了,沒達到他吹的牛皮。中國那邊不慌不忙,一邊談一邊頂,經濟照樣跑得穩,美國這邊卻有點扛不住了。

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增長率掉到了-0.3%,這可是好多年沒見過的負數。超市裡東西貴得離譜,普通人買個菜都得掂量半天,美元也越來越不值錢。老百姓不幹了,抗議聲一波接一波。沃爾瑪、亞馬遜這些大公司也因為關稅成本高得離譜,虧得直喊疼,跑到白宮門口嚷嚷著減壓。特朗普一看這局面,心裡能不窩火嗎?

再看看國際上,美國的日子也不好過。歐盟、日本這些老夥計,紛紛跟中國簽新貿易協定,把美國晾在一邊。中國這邊呢,跟各國合作搞得熱火朝天,經濟影響力蹭蹭往上漲。特朗普在聯合國大會上吆喝了幾嗓子,想拉人站隊,結果應者寥寥,孤立感爆棚。這內憂外患一塊兒壓過來,他不急才怪。

眼看硬碰硬鬥不過,特朗普就開始玩兒陰的了。最近這段時間,他對中國各種抹黑,招數是一個比一個low。比如2025年4月26日,他在社交媒體上發了個太平洋污染的照片,說是中國乾的,想把環保問題甩鍋給中國。結果呢?沒過多久就被網友扒出來,這圖壓根兒是網上的老圖,可能是P的,壓根兒沒啥證據。全球輿論直接炸了,嘲笑聲一片,連他自己的支持者都覺得這事兒丟人。

再比如5月5日,他在採訪里又開始胡咧咧,說中國從尼克松時代就「欺騙」美國,還說自己加關稅「救了美國幾十億」。這話聽著挺唬人,可數據一擺,純屬扯淡。美國自己的企業因為關稅成本高,損失都不止幾十億了,消費者也跟著遭殃。他這甩鍋的本事,真是練得爐火純青,可惜沒人買賬。

為啥這麼干?說白了,就是轉移視線。國內經濟拉胯,國際上沒人搭理,他得找個替罪羊。中國這幾年發展勢頭猛,又不吃他那套硬壓,成了最現成的靶子。可這招數太low了,不僅沒啥效果,反而把自己搞得更狼狽。

特朗普不僅對中國開炮,連美國媒體也沒放過。最近一次特別離譜,2025年5月4日,他在空軍一號上接受採訪,突然對著《華爾街日報》開罵,說它是「中國代理人」。這事兒一出,輿論直接炸鍋了。《華爾街日報》可是美國財經媒體的標杆,多少年了跟中國政府沒半毛錢關係,特朗普這帽子扣得也太離譜了吧。

他為啥這麼干?其實他跟媒體的仇不是一天兩天了。從上台那會兒,他就覺得媒體老跟他作對,報道他的負面新聞。這幾年,貿易戰打得不好,經濟數據拉胯,媒體自然不會放過這些話題。《華爾街日報》這種大報,經常分析他的政策咋失敗的,他看著肯定不爽。可直接罵人家是中國代理人,這腦洞也太大了,連邏輯都不要了。

這還不算完,他還在採訪里說自己跟多國談判被「欺騙」,轉頭又罵《華爾街日報》「親華」。這前後矛盾的,正常人聽了都覺得懵。他這情緒失控的樣子,活脫脫就是鬥不過對手,急得滿地撒潑。

特朗普這邊鬧得歡,中國那邊倒是穩得很。面對他的各種指責,中國官方一直是那套組合拳:否認+對話。貨幣操縱、偷知識產權這些老調重彈的罪名,中國直接駁回去,說沒這回事兒;但同時又表態,願意談,願意合作。這態度挺聰明,既不示弱,也不主動把事兒鬧大。

經濟上,中國也沒閑著。關稅戰打得凶,中國就一邊調整產業結構,一邊跟別的國家搞合作。歐盟、亞洲國家這些年跟中國的貿易協定簽了一堆,美國的市場份額反倒被擠掉了。外交上,中國也在拉盟友,像「一帶一路」這種大項目,影響力越來越廣。特朗普想孤立中國,壓根兒沒戲。

這種策略讓中國在貿易戰里站穩了腳跟。相比之下,特朗普這邊光喊口號,沒啥實招,差距一下子就顯出來了。

特朗普這幾年折騰下來,美國自己可沒少受罪。關稅政策聽著挺硬氣,可實際效果呢?企業成本高了,供應鏈亂了,老百姓買東西貴了,日子不好過了。2025年第一季度那-0.3%的GDP增長率,直接把問題擺上了檯面。經濟學家都說,這負增長跟貿易戰脫不了干係。

老百姓的怨氣也越來越大。超市裡東西貴得離譜,抗議活動隔三差五就來一波。大公司像沃爾瑪、亞馬遜這些,本來是特朗普的支持者,現在也急了,公開喊話讓他別再加關稅了。國內這亂糟糟的局面,跟特朗普當初承諾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國際上,美國的處境也好不到哪兒去。盟友不站隊,貿易夥伴跑去跟中國合作,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讓自己在全球經濟里越來越邊緣化。特朗普想靠硬杠扭轉局面,可現實是,越杠越被動。

這場風波里,媒體的角色也挺值得說道。特朗普老罵媒體偏心,可他自己也沒少利用媒體造勢。他的推特、演講,直接繞過傳統媒體,跟支持者喊話,這招挺管用。可媒體這邊呢,也不是完全沒毛病。有些報道確實帶情緒,放大負面,客觀性差點兒意思。

像《華爾街日報》這種,被特朗普扣上「中國代理人」的帽子,純屬躺槍。可它平時的分析,比如貿易戰咋讓美國經濟受傷,這些都是有數據撐著的,特朗普不愛聽也改變不了事實。媒體的責任是把真相挖出來,可有時候為了流量,也會搞點聳人聽聞的標題,這點確實得改改。

特朗普這幾年跟中國的較量,算是告一段落了。可留下的影響,還得慢慢消化。貿易戰沒讓美國佔到啥便宜,反倒把自己經濟搞得一團糟;國際上,中國的影響力上去了,美國的地位卻晃了晃。國內呢,政治撕裂更嚴重了,老百姓日子不好過,怨氣也攢了不少。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到底值不值?有人說他保護了美國產業,有人說他害了美國經濟,這賬得慢慢算。媒體在這場博弈里,既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咋保持客觀,咋不被情緒牽著走,也是以後得琢磨的事兒。

至於中國,穩紮穩打地走自己的路,經濟、外交都沒掉鏈子。特朗普這潑婦罵街的招數,沒傷到中國啥筋骨,反倒把自己弄得灰頭土臉。這場較量,誰輸誰贏,時間會給出答案。

這事兒還沒完,大家咋看特朗普這波操作?關稅政策到底是坑了誰?媒體是不是真有偏心?歡迎在評論區聊聊,咱們一起掰扯掰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