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想動用美軍「奪」運河?遭巴拿馬拒絕,拿中國當幌子也沒用

近期,中美在巴拿馬運河的博弈引起了廣泛關注。

早在2月,特朗普政府公開表達對運河控制權的「渴望」,不僅派遣高層官員向巴拿馬政府施壓,還含蓄表示不排除動用軍事力量。

這場圍繞巴拿馬運河的博弈,掀起了美巴關係的風浪,同時也讓中美競爭的複雜局勢再度升溫。

美國的「覬覦」

巴拿馬運河作為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重要航道,是全球貿易的黃金通道,每年運送著全球約6%的海運貨物,被視為全球物流鏈的中樞。

掌控這一戰略要地,不僅能夠帶來經濟利益,更能強化地緣政治影響。

正因如此,巴拿馬運河自建成以來便始終是美國關注的焦點。

1903年,美國通過與巴拿馬簽訂的《美巴運河條約》獲得了對運河長達近百年的控制權。

直到1999年,在《托里霍斯-卡特條約》的框架下,美國才將運河主權正式移交給巴拿馬。

然而,美國對這條航道的控制欲並未完全消失。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巴拿馬的經濟影響力顯著增強,美國對運河的態度發生了微妙變化。

2024年12月,特朗普明確提出要「收回巴拿馬運河」,並將運河議題提升為「國家安全」的重點項目。

此後,美國不僅通過國務卿與國防部長輪番訪問巴拿馬進行施壓,還公開炒作中國在運河地區的「威脅」,試圖為其干預行為尋找借口。

甚至在4月9日的高級別訪問中,美國防部長赫格賽思直接提議讓美軍重返巴拿馬,以「保障運河安全」。

這一提議遭到巴拿馬政府的堅決拒絕。

中國:成為「替罪羊」的全球經濟力量

儘管巴拿馬政府對運河的主權毫不妥協,但美國並未停止其施壓行動。

特朗普政府頻繁將運河問題與中國掛鉤,強調中國在巴拿馬的「影響力」是美國干預的主要原因。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自2017年巴拿馬與中國建交以來,中國確實成為巴拿馬重要的經濟合作夥伴。

數據顯示,中國貨運量約佔巴拿馬運河總運輸量的20%,是運河的重要使用者。

此外,中國還在巴拿馬投資了港口、物流樞紐等基礎設施項目,這些項目不僅提升了巴拿馬的經濟發展,也為全球貿易的暢通貢獻了力量。

然而,中國並未參與巴拿馬運河的實際管理,其合作內容完全符合國際經濟規則。

針對美國的無端指責,中國外交部與駐巴拿馬大使館均表示,中方一貫尊重巴拿馬主權,並反對任何形式的干涉行為。

顯然,美國將中國塑造成「威脅」的做法,更多是試圖掩蓋其強權干預的真實目的。

巴拿馬的堅定與國際規則的約束

作為一個小國,巴拿馬在面對美國的強硬政策時表現出了極大的堅韌。

巴拿馬總統與安全部長公開聲明,巴拿馬運河完全屬於巴拿馬主權範圍,任何外來干涉,尤其是軍事威脅,都是不可接受的。

同時,巴拿馬政府強調,運河的安全由其獨立負責,不需要外國駐軍。

從國際法角度來看,巴拿馬對運河的主權是得到國際社會承認的。

《聯合國憲章》明確保護國家主權不受外來威脅,而美國試圖通過軍事手段施壓的行為顯然違背了國際規則。

國際社會,包括聯合國以及一些拉美國家,在此問題上普遍支持巴拿馬的立場。

美國的真實意圖與全球博弈的深遠影響

特朗普政府如此執著於巴拿馬運河,不僅體現了美國對全球貿易樞紐的戰略焦慮,更反映了中美競爭在全球範圍內的延展。

巴拿馬運河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是經濟樞紐,更在於其象徵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當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拉美地區的經濟合作時,美國感到了長期主導權的被削弱。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美國的試圖「奪回」運河的行為,是否會付諸行動。

一方面,美國國內存在輿論分歧,部分反對派認為軍事威脅可能適得其反,削弱美國的國際信譽;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是否有足夠的國內和國際支持,也尚存疑問。

在全球經濟日益高度依賴穩定的局面下,美國的這一舉動,無疑可能引發更大的爭議與風險。

結語

巴拿馬運河爭端折射出一個小國在強權面前捍衛主權的堅決態度,也顯現了大國博弈對全球經濟與政治秩序的深遠影響。

無論是巴拿馬的主權堅守,還是中國的經濟合作,都讓美國試圖通過強權干預的企圖難以輕易實現。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試圖通過單邊主義和軍事手段重新定義規則的行為,都面臨著國際社會的反對和質疑。

未來,巴拿馬運河能否繼續保持中立與穩定,將直接影響全球航運與貿易格局。

而對於美國而言,與其通過外部干預實現意圖,不如在多邊合作框架下尋求合法、合理的利益平衡。

這或許才是更符合全球化時代的解決之道。

參考信息:

光明網 「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巴拿馬合作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