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大的敵人是誰?
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有人宣稱說歐洲最大的敵人是中俄。但就在最近,美國副總統萬斯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他表示,歐洲最大的威脅不是中國!
萬斯為何會如此好心替中國「正名」?
其實,這不是因為萬斯好心,而是因為這樣做,對美國更有利!
特朗普政府的算盤
4月3日,美國共和黨人萬斯在接受保守派媒體Newsmax採訪時,拋出了一番頗具火藥味的言論。
他並沒有像許多西方政客那樣,炒作中國或俄羅斯是歐洲的「主要威脅」,反而直接將矛頭對準了歐盟自身。
他指出,歐盟眼下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來自外部,而是源於其內部政策的失敗。
尤其是在移民管理、國防預算以及政治反對派的處理方式上,歐盟做得遠遠不夠。
萬斯的這一番說辭,當然不是為了給中俄「正名」,而是帶著更深層次的邪惡目的。
首先,萬斯將歐洲目前面臨的種種困境,歸咎於歐盟內部政策的失敗,無疑是想引導歐洲民眾對歐盟或歐盟內各國領導層的不滿。
其次,萬斯直指歐盟各國對待政治反對派的做法錯誤,顯然是沿用了特朗普政府的一貫主張。
在歐洲,政治光譜呈現出左右分化的格局,而特朗普本人及其背後的政治力量,始終傾向於扶持右翼,試圖打破歐洲原有的政治平衡。
萬斯此舉,正是在為這種策略繼續「踩油門」。
不僅如此,美國的政治干預並不局限在口頭上。
今年年初,在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前後,馬斯克便多次公開力挺德國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甚至還通過社交媒體與該黨領導人進行視頻連線,稱「只有選擇黨才能拯救德國」。
他的言辭直白,毫不掩飾對極右翼立場的支持。
在英國,馬斯克也沒閑著。
他頻繁在社交平台上攻擊首相斯塔默,甚至把對方與性侵犯罪團伙聯繫在一起,要求其下台,並呼籲重新舉行全國大選。
這些激烈言論引起了歐洲政壇的普遍反感,德國總理朔爾茨、法國總統馬克龍等多位領導人都公開表示不滿。
然而,儘管遭遇反彈,美國某些勢力依然沒有停手。
萬斯這番言論,其實就是特朗普陣營在歐洲「插手政局」、扶持右翼勢力的延續。
因為他們清楚,一個內部分裂、政治不穩的歐洲,將更容易被牽著鼻子走。
而一個團結、理性、有自主戰略的歐盟,則會對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構成真正挑戰。
25國求和
除了分裂歐洲,特朗普的關稅戰戰火也燒到了歐盟的頭上。
4月2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全球商品徵收10%的統一關稅,同時對不同國家和地區額外徵收所謂「對等關稅」,其中歐盟的稅率高達20%。
這樣的舉動,無疑讓本已緊張的歐美關係雪上加霜。
在歐洲內部,特朗普此舉引起了強烈不滿,但更引人關注的,是歐盟各國對如何應對的分歧。
按理說,面對美國的強硬施壓,歐洲應當團結一致、堅定立場,但現實卻遠非如此。
在27個成員國中,只有法國和德國主張採取強硬手段,回敬美國的貿易打擊;而剩下的25國,卻紛紛主張以談判為先,甚至勸歐盟避免激化矛盾。
其中,西班牙和義大利的立場尤為鮮明。
他們不僅反對針鋒相對,反而勸告歐盟「不要挑起衝突」,言下之意,寧可妥協,也不要正面對抗美國。
在這種情況下,歐盟本該展現出的集體意志被嚴重削弱,內部意見分裂,反倒讓美國找到了施壓和分化的突破口。
著名學者張維為曾這樣評價歐美關係:「如果歐盟在美國面前表現得太過弱勢,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這句話放在當下,再貼切不過。
作為一個地區聯盟,歐盟理應在重大問題上保持立場一致,尤其是在事關經濟利益和對外政策的大方向上。
然而,從此次貿易關稅的應對來看,歐盟的實際表現卻讓人遺憾。
事實上,美國政府深知歐盟這種「外強中乾」的局限,因此才不斷通過各種方式製造壓力。
無論是支持右翼,還是關稅,只是手段之一,背後的戰略目標,仍然是削弱歐洲的整體自主性,讓歐盟在面對美國時不得不步步退讓、被動應對。
而那25個選擇「求和」的國家,表面上看是在為避免衝突而努力,實則在無形中削弱了歐盟作為一個整體的談判力,也正好印證了美國一貫推行的策略。
這種局面一旦持續下去,歐盟的獨立性和統一性將面臨更大挑戰,而美國則可以從中穩收漁利。
參考資料:
萬斯:歐洲最大威脅不是中俄——觀察者網
關稅風暴來襲 歐盟27國貿易部長醞釀反制措施——環球網
馬斯克,讓歐洲怒了!——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