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參議院51:48否決提案,特朗普關稅剛開始,「後院」巴西率先反了?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了兩項行政令,正式推行備受爭議的「對等關稅」政策。這項政策不僅在國際社會掀起反對浪潮,也在美國國內引發了劇烈的政治衝突。僅僅一天後,美國參議院以51票贊成、48票反對的微弱優勢否決了特朗普此前針對加拿大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的措施。與此同時,拉丁美洲的巴西率先發起反制行動,打響了「後院反制第一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正面臨內外夾擊,短期收益與長期代價之間的矛盾逐漸顯現。

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核心與爭議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分為兩個層級:對部分貿易夥伴設定10%的最低基準關稅,以及對某些特殊貿易夥伴徵收更高稅率,例如對中國商品加征34%的關稅。特朗普認為,這一政策能夠保護美國製造業,提升經濟競爭力,同時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然而,這一政策遭到了廣泛質疑。首先,美國國內反對聲音集中在政策對美國企業海外利益的影響。加拿大作為美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不少美國企業依賴其低成本加工和出口渠道。對加拿大商品加征關稅不僅會損害加拿大經濟,也會間接提高美國企業的運營成本。其次,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項政策是單邊主義的強盜行徑,違背全球貿易規則,可能引發更大範圍的經濟衝突。

美國內部的政治分歧

參議院的否決是特朗普關稅政策遭遇的第一道內部阻力。民主黨主導的參議院認為,加征關稅對美國經濟弊大於利,尤其是對加拿大徵收25%關稅的措施。參議院的投票結果顯示,美國內部對這一政策分歧嚴重。

然而,參議院的否決並不具備約束力。由於眾議院由共和黨控制,預計該法案難以獲得表決通過。特朗普則試圖通過宣布「國家緊急狀態」繞過國會,以推動關稅政策落地。這一舉動引發了法律爭議,因為「國家緊急狀態」通常用於應對重大危機,而非經濟政策調整。這種繞過國會的方式不僅加劇了黨派鬥爭,也讓關稅政策成為美國政治體系中的一個爭議焦點。

國際社會的迅速反制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不僅在國內引發衝突,也在國際社會引發廣泛反對。拉丁美洲的巴西率先行動,巴西國會當天通過了一項「經濟對等」法案,授權政府在本國外貿利益受損時採取反制措施。該法案遞交至總統盧拉簽字後即刻生效。巴西的反制行動不僅是對特朗普政策的直接回應,也是拉丁美洲國家對美國保護主義的不滿的集中體現。

加拿大總理卡尼則表示,加拿大將採取報復措施,捍衛自身利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強硬表態,稱歐盟將採取反制行動,維護全球貿易秩序。而被特朗普「重點針對」的中國則明確表示,「不管是關稅戰還是其他戰,我們奉陪到底」。這些反制行動表明,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正在讓美國陷入全球貿易體系的孤立。

關稅政策的雙刃劍屬性

關稅政策作為一種經濟工具,具有明顯的雙刃劍屬性。特朗普試圖通過提高進口商品成本,促進國內製造業發展。然而,短期內可能帶來的經濟收益,卻無法掩蓋長期的負面後果。

一方面,關稅政策可能提振部分國內產業,例如鋼鐵和鋁製造業。但另一方面,高額關稅將抬高消費者成本,削弱美國企業的海外競爭力,並破壞全球貿易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稱,貿易摩擦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和跨國企業的衝擊更為明顯。

法律與規則的挑戰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還面臨法律與規則的挑戰。根據美國憲法,國會擁有對貿易政策的最終決定權。然而,特朗普試圖通過「國家緊急狀態」繞過這一限制,引發了法律爭議。此外,這些關稅政策可能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因為世貿組織提倡自由貿易,而特朗普的保護主義政策顯然與這一原則相悖。這種挑戰不僅可能削弱美國的國際聲譽,也可能進一步動搖全球貿易秩序。

結語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是其保護主義經濟理念的集中體現。然而,這一政策不僅在美國國內引發了激烈的政治鬥爭,也讓國際社會對美國的貿易政策充滿敵意。短期內,關稅政策可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但長期來看,無論是對美國還是全球經濟,其負面影響都難以忽視。

美國內部的分歧和國際社會的反製表明,關稅政策是一把雙刃劍。特朗普試圖通過關稅實現「美國優先」,但卻讓美國陷入全球孤立。未來,美國需要在保護國內利益與維護全球貿易體系之間找到平衡,否則,這場關稅風暴可能成為美國經濟政策的一大失敗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