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孟加拉國臨時政府領導人尤努斯發聲,印度東北部七邦遭孟加拉國環繞,缺乏出海口,孟加拉國可成為其出海關鍵節點,尤努斯還邀請中國參與該區域開發,藉助中國力量將這裡打造成經濟前沿,輻射至印度洋。
這話一出,印度人心裡就涼了半截,他們懷疑孟加拉國是不是在搞什麼大動作,甚至可能想切斷他們東北部的聯繫。
這種緊張可不是空穴來風,過去幾年,孟加拉國和印度的關係已經跌到了谷底,之前哈西娜政府倒台,她跑到了印度避難,但孟加拉國新上台的勢力,特別是孟加拉民族主義黨(BNP),對印度可沒什麼好感。
他們一直想擺脫對印度的依賴,覺得印度既沒能力帶他們發展經濟,還老是想當南亞的老大,這種情緒在尤努斯這次訪華中表現得特別明顯。
他不僅歡迎中國投資,還希望中國幫他們管理蒂斯塔河,這條河可不是小事,它從喜馬拉雅山流下來,穿過印度和孟加拉國,最後匯入布拉馬普特拉河,是兩國的水源命脈。
為什麼孟加拉國會選擇中國,而不是繼續跟印度合作呢?說白了,還是經濟賬算不過來,印度這些年雖然經濟有增長,但製造業發展不起來,周邊國家跟著也吃不到什麼甜頭。
而中國不一樣,過去幾十年,中國靠著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升級,帶動了周邊不少國家的發展,孟加拉國看中的就是這個,他們覺得跟中國合作,能學到真本事,比如怎麼管理水資源、怎麼發展經濟。
尤努斯這次還跟中國簽了雅魯藏布江-亞穆納河水文信息交換協議,這條河也涉及印度和孟加拉國,說明孟加拉國想在水資源問題上徹底擺脫對印度的依賴。
水資源在這片地區一直是個大問題,南亞國家之間為河水分配吵架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比如1996年,印度和孟加拉國曾經簽過一個水資源共享協議,想解決蒂斯塔河的使用問題,但效果有限。
印度覺得自己是大哥,總想掌握主動權,但孟加拉國覺得這樣不公平,資源被卡住,發展就受限。
現在孟加拉國轉而找中國幫忙,背後其實是想讓一個更強、更公平的夥伴進來平衡印度的影響力,中國在水資源管理上確實有經驗,比如在國內搞了很多大工程,像南水北調,技術和管理都走在前頭。
孟加拉國覺得,把蒂斯塔河交給中國管,至少不會像印度那樣總拿資源當籌碼。
印度這邊當然坐不住,莫迪政府的經濟顧問和國防專家都跳出來批評,覺得尤努斯這話簡直是挑釁。
他們說,印度東北七邦的出海口問題很快就能靠卡拉丹河項目解決,根本不需要孟加拉國插手,但這話聽起來多少有點底氣不足,因為卡拉丹河項目拖了這麼多年,進展一直不理想。
而孟加拉國的地理位置擺在那兒,印度東北七邦確實被它包圍,少了孟加拉國的配合,出海口問題還真不好辦,更有印度人擔心,孟加拉國如果真跟中國綁在一起,說不定哪天會直接切斷東北部的通道,那對印度來說可就是戰略上的大麻煩。
這事兒的影響可不只是兩國之間的小算盤,南亞地區本來就盤根錯節,每個國家都在找機會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印度這些年一直推什麼「大印度主義」,想在南亞當老大,但孟加拉國的舉動顯然讓這個計劃蒙上了陰影,如果其他國家也學孟加拉國,跑去跟中國合作,那印度在南亞的地位就更尷尬了。
比如巴基斯坦早就跟中國搞了中巴經濟走廊,經濟上靠得很近,現在孟加拉國又來這一出,印度覺得自己被擠到了角落。
更讓人揪心的是,孟加拉國這次不僅在經濟上靠攏中國,連戰略布局上也開始調整,他們希望中國在印度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願意當中國的「橋頭堡」。
印度洋對印度來說可是自家後院,他們一直想在這兒保持主導地位,但現在孟加拉國的態度讓他們有點慌。
加上之前哈西娜政府倒台後,印度拒絕把她交出去,這讓孟印關係雪上加霜。孟加拉國覺得,印度不講理,他們只能另找靠山。
其實,印度也不是沒機會挽回局面,但問題在於,他們得先解決自己的短板,經濟發展不起來,製造業老是卡殼,周邊國家自然不會買賬。
而中國這邊,「一帶一路」倡議已經讓不少南亞國家嘗到了甜頭,比如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都從中受益,孟加拉國看中的不只是錢,還有中國那種務實合作的風格。
尤努斯這次訪華還提到了,他們想學中國的經驗,把這些經驗用到自己國家的發展上,這背後是孟加拉國對未來的一個大賭註:他們覺得,跟中國合作,能讓他們在南亞站穩腳跟,不再被印度牽著鼻子走。
當然,這一切都讓印度感覺像是被人搶了地盤,他們的媒體和官員都在討論,孟加拉國是不是在玩火,尤努斯這些話會不會讓南亞局勢更亂。
但從另一邊看,孟加拉國的選擇也挺正常,誰不想找個能幫自己發展的夥伴呢?印度如果真想穩住南亞的地位,恐怕得先把自己家裡的經濟和戰略盤子理順,而不是老想著靠霸主地位壓人。
這整件事的走向,誰也說不準,但有一點很清楚,孟加拉國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他們不再把印度當唯一的選擇,而是把賭注壓在了中國身上。
未來南亞的格局,會不會因為這個決定而徹底改變?至少現在,印度人已經開始有點坐不住了,而孟加拉國和中國的合作,看起來才剛剛開了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