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案件判「公」,把人心護「暖」?最高法舉辦首場工作報告解讀全媒體直播訪談

3月8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舉辦2025年全國兩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解讀系列全媒體直播訪談第一場活動。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陳宜芳圍繞民生司法保障在線解讀《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持人張仲魯主持活動。40餘家媒體及網路平台參與直播訪談。

「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陳宜芳表示,人民法院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2024年全國法院依法審結一審民商事案件1800餘萬件,其中涉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案件近550萬件,以「如我在訴」意識,努力把案件判「公」,把人心護「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陳宜芳談到,人民法院在司法政策、司法解釋、司法裁判中,旗幟鮮明傳播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做實黨中央提出的「讓遵法守紀者揚眉吐氣,讓違法失德者寸步難行」的部署要求。

人民法院積極回應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深刻變化給司法帶來的新挑戰,服務保障新質生產力有序發展,創造更有尊嚴的社會環境。陳宜芳介紹,人民法院依法審理全國首例「AI聲音侵權案」等涉人工智慧侵權、合同糾紛等案件,一以貫之地亮明兼顧保護人格權益與引導技術向善的司法態度,為新業態、新技術劃定應用邊界,助力完善生成式人工智慧發展和管理機制。

食品藥品安全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陳宜芳介紹,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審理食品藥品懲罰性賠償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並配發4個典型案例,既強調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和消費者合法權益,又規制惡意高額索賠、懲治違法索賠,維護正常生產經營秩序。

保護婦女兒童人身權益不受侵犯,是人民法院服務保障人權發展大局、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內容。

陳宜芳介紹,過去一年,人民法院進一步落實對家暴「零容忍」的堅定立場,全國法院共簽發人身安全保護令6351件,簽發數量連續8年增長,在施暴者和受害人之間築牢「隔離牆」。

針對代表委員普遍關注的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問題,陳宜芳介紹,2024年制定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二)對此進行規範,初步建立全方面立體的法律保護網。

「我們將監護納入侵權責任調整的民事權益予以保護,加強對拐賣、拐騙兒童行為和其他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的侵權行為的民事制裁,與刑事制裁共同構成制裁違法、救濟權益的一體兩翼,」陳宜芳介紹,2024年制定的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司法解釋中明確支持賠償權利人合併請求賠償人身損害與尋親合理費用;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造成監護人和被監護人嚴重精神損害的,支持精神損害賠償請求,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益,維繫親情穩定。

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陳宜芳表示,2024年,全國法院審結一審勞動爭議案件61.4萬件,勞務合同糾紛案件68.8萬件,有力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推動構建科學和諧勞動關係,維護企業生產經營秩序;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推動勞動爭議多元預防化解,織牢「保護網」,切實維護勞動者按時足額獲得勞動報酬的權益。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維權方面,陳宜芳介紹了全國法院依法保障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促進平台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方面的主要做法。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李靈希望小學校長李靈,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建峰,福建省上杭縣人民法院才溪法庭庭長張靜遠程連線了本次直播訪談。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

記者:王麗麗丨攝影:胥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