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書記專題調研:黨政一把手這項「兼職」要干好!

時至春分,萬物勃發,生機盎然。

3月22日上午,市委書記曾贊榮督導調研林長制、河長制工作落實情況。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林長制、河長制,強化措施,系統施治,持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

何謂林長、河長?這些「長」在青島的生態環境治理中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李村河水清岸綠,浮山公園綠道環繞……市民遊客行走其間,往往會發現標明「河長」「林長」的標識牌。

這兩「長」,都由地方黨政領導擔任,是保護江河湖泊、林草資源等的責任人。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幹部。」青島從「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下筆,來破解生態難題。

從在全省率先實行河湖長制,到實施林長制,青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抓住了「黨政同責、主體責任」這一牛鼻子。

除了河長、林長,青島還在全國率先推行灣長制。通過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的治理體系頂層設計和系統變革,實現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河流到森林的全生態系統保護,創新探索出一條青島特有的綠色生態轉型之路。

每條河流都有河長管

從膠東國際機場空港入青,乘機俯視大地,母親河大沽河如同一條舞動的多綵綢帶映入旅客視野,成為空港入青第一景。

經過多年治理和管理維護,大沽河從多年前常態斷流、乾枯寂靜的河道,到如今生態盎然、遊人接踵的省級美麗幸福河湖。

美麗的大沽河

「治水靠一個部門、一項措施,單打獨鬥肯定不行。」青島市大沽河管理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說,作為省級河流,大沽河以河長製為為統領,建立起了省、市、區(市)、鎮(街道)、村(社區)五級河長體系,各級、各部門協同配合,大力推進河湖突出問題排查整治,形成上下聯動、部門協調的治水合力。

正是河長制湖長制的推行,讓橫跨多個區市的大沽河在治水上找到了破解「九龍治水」困局的密碼。

不僅是大沽河,在青島上萬平方公里土地上,466條大小河流縱橫交織,497座湖庫星羅棋布。

治河不易,長治更難。2017年,青島率先在省內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建立起了市、區(市)、鎮(街)、村(社區)四級河湖長組織體系,解決了河湖管理保護「最後一公里」問題。

在這一體制框架內,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總河長,其他市領導為市級河湖長,並由分管水務的副總河長兼任市河長制辦公室主任的頂格河長制領導體系,高位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實施。

此外,青島把河湖長制實施列入對各區(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構建了主體明確、職能清晰、體制順暢、運行規範的河湖管理機制。

各黨政領導上崗履職,很多河湖實現了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

河長制促進「河長治」。他們就老百姓反映強烈的河湖「四亂」問題進行清理整治;積極探索青島特色的治水「良方」,「一河一策」精準施治;以「智慧河湖」拓平台,探索河湖管護新模式……

目前,全市共設四級河湖長4558人,「民間(義務)河長」1061人、志願者隊伍1376人。

隨著河湖長制的全面深入推行,青島河湖實現了質的蛻變。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11個國省控河道斷面全面達標,18處城鎮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100%,創建了31條(段)省級美麗幸福河湖,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河湖景象逐步顯現。

5700名林長守護「綠色家底」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從生態宏觀上講,河海相通,山水相連,林草相伴,青島的「長」起於治水而不止於治水。

「林長」就是青島在「河湖長「之後,生態治理的又一舉措。

2019年12月,青島開始全面建立林長制,同樣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總林長,多名市級領導任副總林長併兼任區域市級林長,明確21個市直部門為責任單位。同時,各區(市)、鎮(街)、村(社區)均建立了相應的林長制組織體系,形成了完善的四級林長制組織體系。

綠林茵茵的嶗山

為強化部門聯動,青島不斷深化「林長+」協作機制,建立「林長+檢察長」工作模式,並將「生態警長」與「林長制」有機結合,已落成浮山、太平山、大澤山等生態警務室或生態聯勤工作站68處。

各區市也在積極探索保障林長制落到實處的路徑,如市北區與市浮山保護管理中心合作,在浮山建立「公益訴訟案件替代性生態修復區」,現已修復山林並植樹約4畝;城陽區印發《關於建立「林長+森林法官」協作配合工作機制的意見》,進一步加強了林業保護的法律保障……

目前,全市共有各級林長5700名,設立林長制公示牌844個,形成了一張守護「綠色家底」的嚴密網路。

青島還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林業保護管理,探索民間林長工作。各區市共發展民間林長227名、志願林長25名。

早前,白沙河濕地入海口11個河心島上有人毀綠種菜、圍島獵捕,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組織志願林長開展系統治理:設置警示標識、公開舉報電話,聯合環保、林業、生態警長定期巡視,廣泛發動公眾種植植被。經過系統治理,濕地重現近萬隻鳥類棲息的蓬勃生機,形成了政府監管、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生態保護共同體治理範本。

持續擴綠,青島的生態品質正不斷提升。自2022年公園城市建設以來,完成造林1.96萬畝、複壯古樹600株,新改建城市綠道336公里、林蔭廊道145條、立體綠化322處。

在全國率先推行灣長制

每逢節假日,到靈山灣遊玩的市民遊客絡繹不絕。對於靈山灣鎮街級灣長徐強而言,旅遊旺季也是他的巡灣忙季。

在巡灣過程中,發現任何問題,他都可以通過app上傳到區灣長制辦公室,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在後台進行分辦。

徐強坦言,灣長制打破了部門之間的隔離,各部門聯防聯控大大提升了治理效能。

新工作制度下,灣長與河長結成了最密切的工作搭檔,雙方建立了入海河流超標預警機制,接力監測和巡查入海河流水質,實現了靈山灣7條入灣河流水質全部達標。

清理拆除養殖設施,治理河道,整治入海排污口……在系統治理下,靈山灣實現了從海灘侵蝕到岸綠灣美、從雜污橫流到魚鷗翔集的華麗轉身。

在青島905.2公里的漫長海岸線上,分布著49個海灣。海灣是近岸海域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單元,是生態保護的重地、休閑旅遊的勝地和經濟發展的高地。

美麗的海灣是青島的名片

作為全國首個推行灣長制的城市,青島已構建起市、區、鎮三級灣長體系,設置了117名灣長,將49個海灣納入精細化管理。

灣長制的推行讓「陸海統籌、河海共治」照進現實。通過加強入海河流水質監測,開展全市6174個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嚴控陸海銜接區域環境污染,推動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等,實現從陸源污染到海洋生態的全鏈條治理。

由此帶來的,是青島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目前,全市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保持在99%,靈山灣、嶗山灣分獲國家、省級美麗海灣稱號。

從「河暢水清」到「灣美灘凈」,再到「山綠林郁」,青島一體推進河長制、灣長制、林長制工作,共同守護綠水青山,三「長」聯動正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青島篇章,也為沿海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複製的「陸海統籌」樣板。

記者|吳帥 劉棟

來源|青報觀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