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開放、綠色……這些關鍵因素成中歐國際金融圓桌研討會焦點

2024陸家嘴論壇學術支持單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昨天聯合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中國-中東歐基金、交銀金租、上海證券報社共同主辦2024陸家嘴論壇專場活動暨中歐國際金融圓桌研討會·clf50夏季會議。

在研討會現場,金融高水平開放、綠色金融、人工智慧等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成為聚焦熱點。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理事長汪泓在致辭中表示,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實現路徑在於通過金融高質量發展解決全球經貿難題。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高水平金融引領對標高標準經貿規則,促進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金融機構通過積極對接cptpp、depa等國際經貿規則,可以更好地為企業提供跨境貿易融資、投資和支付結算等服務。二是通過綠色金融的制度創新和激勵,進一步加速全球綠色轉型步伐,提升對外綠色合作能級。創新綠色金融制度和市場激勵機制,可以吸引更多資本投向綠色產業,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和應用,促進全球綠色合作。三是數字金融創新與治理為全球經貿發展提供新的路徑和解決方案。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普惠性,促進金融市場透明度和安全性,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多樣化,促進金融監管的智能化和有效性以及推動金融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歐方院長杜道明認為,數字化轉型和生成式人工智慧已成為金融行業的關鍵議題。政府和監管機構需協調一致,建立一個既能鼓勵創新,又不會犧牲穩定性和安全性的框架以加強監管,確保新技術有益於全球經濟增長。金融科技機構對傳統銀行業務模式的調整,以及健康競爭的促進同樣重要。我們必須在發展中找到平衡,確保技術迭代帶來的風險得到妥善管理。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同樣關注了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他強調,銀行的風控能力決定了資產的邊界、轉型的空間和發展的潛力,而風險管理的有效半徑則取決於數據能力和半徑。金融業是數據行業,依賴數據以決策,銀行通過大模型,可以實現風險甄別、風險定價、風險監測、風險處置,實現資產轉化和有效配置。而數據資源利用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到風險管理水平的高低。

他還建議,銀行要建立核心客戶與上下遊客戶的鏈式關係,繼而再平行、橫向、串聯、並聯起千萬個供應鏈,形成縱橫交錯、彼此勾連的供應鏈立體方陣,通過大模型及大數據分析,形成客戶狀況的全景視圖。將人工智慧識別風險的作用,與商業銀行的傳統優勢、經驗、專業團隊和現場調查等人工風險識別方式結合起來,線下與線上相互佐證,才能真正為信貸風險控制賦能。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認為,金融強國的概念涉及多個維度,其中高效、穩健和具有國際影響力是核心要素。一個強大的金融系統不僅要能有效支持實體經濟,還要保持風險可控。金融強國必須在全球金融領域發揮顯著的影響力,金融開放與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通過審慎的政策調整和創新的國際合作模式,我們有信心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同時,實現金融強國的目標。

他同時建議,在資本項目尚未完全放開的背景下,仍需探索如何提升金融國際影響力。首先,可以在確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進資本項目的開放。其次,儘管人民幣尚未完全國際化,但可以通過離岸市場和貨幣互換等手段,推動人民幣的國際使用。最後,還可以考慮設計「全球南方綠色發展計劃」,通過金融產品和工具走出去,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綠色轉型。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盛松成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他認為,這裡關於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主要是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其中貨幣政策可能會佔更大的篇幅。預計未來較長時期,我國宏觀調控將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予以配合。

他還表示,央行買賣國債將逐步成為我國貨幣政策操作的工具之一。這個過程整體是漸進式的。一方面,國債的發行節奏、期限、票面利率等都涉及貨幣政策的有關操作,因此對國債發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央行買賣國債成為常規操作對貨幣政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操作頻率、規模,央行持有國債的剩餘到期時間,更重要的是國債定價變化對市場其他資產價格的影響等。

  作者:唐瑋婕

文:唐瑋婕圖:採訪對象提供編輯:商慧責任編輯:戎兵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