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對華示好,稱將改台機構名稱後,大選首輪投票遙遙領先

因所謂的「台灣代表處」,立陶宛與中國大陸關係受損,中方也將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級。如今立陶宛正處於大選期,立陶宛現任總統瑙塞達,突然轉變對華態度,試圖緩和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恢復兩國正常貿易。

波羅的海通訊社報道,瑙塞達稱雖然在原則上歡迎台當局設立「代表處」,但是在與中國大陸帶來關係穩定的前提下,他認為有必要更改「代表處」的名稱,以作為與中國大陸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的信號。瑙塞達突然表示要更改「代表處」的名稱,似乎並沒有與其他政府高官商量。他的競爭對手、立陶宛總理希莫尼特對此表示驚訝,並強調自己會站在台當局這一邊,認為改變名稱是「不明智且無用」的。

而瑙塞達和希莫尼特政治理念的差異,可能直接導致大選結果的不同。據新華網報道,根據立陶宛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的總統選舉最新統計結果,現任總統瑙塞達的得票率為44.19%,排在第一位,而希莫尼特則以19.78%排在第二位。立陶宛憲法規定,如果沒有候選人得到半數以上的選票,得票率位列前兩名的候選人將進入新一輪角逐,兩人將在5月26日舉行的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一決高下。

瑙塞達的支持率遙遙領先,是出乎外界的意料之外的。自從立陶宛與中國大陸關係出現裂痕之後,中歐班列不經過立陶宛了,立陶宛的紅酒中國大陸也不買了。不止大量與中國大陸有關的資本撤出立陶宛,那些與中國大陸保持貿易往來的西方企業,也放棄了在立陶宛的投資計劃,甚至德國企業把修到一半的倉庫都停工了,表示如果立陶宛不與中國大陸恢復關係,他們就不會繼續建設。原本立陶宛想要將出口到中國大陸的商品出口到台灣地區,但是沒想到台灣地區根本消化不掉,台當局承諾的投資計劃也遲遲沒有下文。立陶宛陷入了經濟寒冬。

不僅如此,由於波羅的海三國長期對俄羅斯的敵視政策,引來了俄羅斯的經濟反擊,而且不少人擔憂,俄羅斯在收拾完烏克蘭之後,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波羅的海三國。因此,歐盟對立陶宛的幫扶,總歸帶有一絲猶豫,讓立陶宛的經濟形勢更加嚴峻。而立陶宛的工商業界也不是吃素的,不斷向瑙塞達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恢復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為了尋求連任,瑙塞達只能對華示好。

在不少西方國家,在選舉過程中抹黑謾罵中國大陸才是「政治正確」,但是這次立陶宛卻相反,哪位候選人能夠與中國大陸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才能收穫更多的支持。主要原因是近一年來,中國大陸放鬆了對立陶宛的限制措施,並恢復辦理簽證,立陶宛去年對中國大陸出口大增,讓這個東歐小國嘗到了甜頭。民眾到底需要怎樣的政策,立陶宛的政客們其實心裡很清楚。

不過,瑙塞達這次表態要緩和與中國大陸關係,可能只是競選口號,未必是真心的。台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近日表示,所謂「台灣代表處」的名稱,不是台當局單方面決定的,而是與立陶宛政府協商後決定的,根本不是像瑙塞達說的「取名是台當局的自由」。一個政客的對外政策很難改變,如果瑙塞達想要支持率,至少要做好表面工作,以實際行動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