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錫悅遭遇慘敗之後,韓國外長來中國示好

5月13日,韓國外長趙兌烈成功抵達中國,開啟兩天的訪華行程,這也是2017年之後,韓國外長時隔6年半再次訪問北京。

從韓媒報道來看,這次訪問對韓國來說是相當來之不易的機會,因此也表現得格外重視,趙兌烈不僅要與我國外交部長王毅就中韓關係發展、供應鏈合作等事宜交換意見,而且還將與當地韓企人士座談,討論制定支援方案。再加上韓國即將在本月底主辦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雙方可能將對相關安排進行進一步溝通,另外,韓國專家和民眾也對這次訪問寄予厚望,都認為尹錫悅政府應該利用好這次出訪,與中國進行有效溝通、增進理解、減少摩擦,從而改善與中國的外交關係。

對於尹錫悅政府而言,這的確是在發展對華關係上邁出的重要一步。要知道,自從尹錫悅上台以來,韓國的對華政策可以說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完全拋棄了文在寅時期的不站隊路線,而是幾乎全方位地倒向美國,並且為了討美國的歡心頻繁對中國發難。為了抱上美國的大腿,韓方不僅在半導體等領域遏制中國,甚至在南海、台海等問題上大放厥詞,引發了中方的堅決反對和嚴正交涉。

那麼韓國為什麼會選擇在此時轉向呢?自然是因為尹錫悅的處境實在不容樂觀,親美媚日並沒有為韓國換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反而引發了韓國國內的一片批評。韓國民眾怒批尹錫悅在搞「屈辱外交」,有損韓國的國格,韓國政壇的一些前高官也不滿尹錫悅的外交政策,比如韓國前駐俄大使魏聖洛就認為韓國的外交路線過於單一,以美國的其他盟友為例,他們雖然大體上跟隨美國,但領導人仍舊會訪華。

而且最近一段時間,尹錫悅可以說是麻煩纏身,先是所在政黨輸掉了韓國國會選舉,緊接著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又被曝出受名牌包,讓他不得不為妻子的行為道歉。

尤其是在由於國民力量黨在國會選舉中遭遇慘敗之後,韓國政壇要求重視與中國、俄羅斯等周邊國家外交關係的呼聲越來越高,導致尹錫悅政府的壓力驟增。

尹錫悅正式上任剛滿兩年,支持率已經降到了24%,是歷屆總統同期最低的數據,如果尹錫悅再拿不出外交成績,別說爭取連任了,接下來的總統之位能不能繼續坐穩都是個問題。所以,所以促成外長訪華,讓這次訪問成為改善中韓關係的開端,對當下的尹錫悅來說可謂是至關重要。

至於中方對中韓關係的態度,從去年的中日韓三國外長峰會到今年2月中韓外長通話,我們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中韓是搬不走的鄰居,中方也始終將韓國視為重要合作夥伴。希望韓方奉行積極客觀友善的對華政策,維護好中韓關係政治基礎,推動兩國關係回到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而且王毅外長早就提醒過韓國,一味地聽命於美西方是沒有出路的,因為歐美根本分不清中日韓,頭髮染得再黃也變不成西方人,韓國應該記得自己的根在哪裡。

不管尹錫悅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還是為了韓國的國家利益,如果想要中韓關係長遠健康發展,那麼至少應該擺正自己的態度,拿出推動兩國平等合作的誠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