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和俄國對華的態度證明中國的分量,世界多極化是可能的

5月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勝利日閱兵中發表講話,其中談到中國:「我們緬懷所有反希特勒聯盟的戰士、抵抗戰士、地下戰士、游擊隊員的英勇行為,以及中國人民為反對軍國主義日本的侵略、爭取獨立而戰的勇氣。我們將永遠銘記。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共同的鬥爭和鼓舞人心的聯盟傳統。

結合普京就職後第一個要訪問的就是中國,證明目前中國在俄羅斯的外交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是俄羅斯必須拉攏的目標。

俄羅斯與中國的關係是很複雜的,中俄之間並非沒有矛盾。俄羅斯在蘇聯解體之前長期以來是作為中國安全的北方威脅而存在,沙俄更是侵吞中國領土最多的帝國主義國家。中國也曾經在80年代有效地牽制了蘇聯很大一部分重兵集群,並與美國聯手讓蘇聯在阿富汗吃盡了苦頭。現在的俄羅斯則始終會擔憂中國對其遠東地區強大的經濟輻射作用,這可能會帶來離心傾向。而在中亞,俄羅斯則已經開始控制困難,很顯然他們也會擔心土耳其和中國影響力的滲透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在中亞的控制。

但是俄羅斯需要中國,非常需要中國。俄羅斯更大的敵人是將其作為制衡歐洲工具的美國構造的新自由主義,這是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持續動蕩、持續被擠壓的根源之一。而要打破這種美國主導模式,以俄羅斯現有的體量絕對不可行,必須仰賴政治獨立、經濟體量龐大的中國。這才是俄羅斯在俄烏衝突之後還能繼續發展、維持大國地位的關鍵因素。如果沒有中國相對中立,俄羅斯維持基本經濟體系運作的能力會減半,這會給戰爭帶來巨大的困難,並很可能出現西方預期的那樣的後果。

所以俄羅斯對中國的態度有了較大變化,不僅非常重視,也確實進行了較多讓步。中吉烏鐵路可以開始動工,就是例證。


法國對華態度也有所不同。法國相對而言保持了歐洲國家難得的獨立性,有著相對於被意識形態約束的德國更強大的自主性。法國的自主性雖然也受到國內大量親美派的侵蝕,但整體上他們仍然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克制美國的影響力,至少比絕大部分西歐國家好。

法國面臨的問題就是,歐洲內部競爭的時代早在100多年前就結束了,現在國際體系中能扮演「極」的國家都需要龐大的體量,如美國、蘇聯、中國這樣的超大型國家。這也意味著如果歐洲不能聯合,則歐洲就只能作為一個富裕的政治侏儒存在。遺憾的是,歐洲在事實上就是這樣,在二戰結束後美國憑藉北約馬歇爾計劃控制了歐洲的軍事和經濟秩序,時至今日美國商務部依然可以對歐洲企業併購進行長臂管轄

法國要想獨立也是很困難的,目前法國。一方面法國需要保持在歐洲的影響力,要作為歐洲三駕馬車之一,法國需要持續在歐盟內部扮演發動機的角色才能獲得足夠的可動用資源,因此歐盟是法國必須在裡面並扮演核心國家的角色,然而歐盟內部大量的美國代理人事實上讓這種核心變成法國的拖累。另一方面,歐盟依附於美國秩序的結果就是自身的發展上限取決於美國的容忍上限,這就意味著一旦超越,美國就會撬動地緣政治將歐洲壓迫回之前的容忍範圍,這就是科索沃戰爭、2014年烏克蘭危機和2022年俄烏衝突背後的關鍵。法國在這些事件中是受損的。

很多辱法笑話,本身其實是美國和英國壓製法國的輿論戰的一部分,這與蘇聯笑話異曲同工。

法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合作方也是競爭方是德國,法國與德國需要緊密合作才能維持歐盟團結與完整,然而另一方面法德之間還是有很多競爭,特別是考慮到法國與德國在領導能力、產業結構上存在著一定爭奪,這也是一個潛在的矛盾點。英國脫歐讓法國變得更輕鬆,但不意味著法國自動領導歐盟。法國需要保持產業上的足夠優勢,特別是核能、航空等,而如果法國沒有與德國一樣有效地匹配中國的產能和技術,那麼法國在歐洲的地位很容易被更多動搖。

法國海外最大的利益在於非洲,也因此法國需要在一些問題上與中國這個非洲最大貿易夥伴進行協調。這些都造就了法國與中國合作的需求。

而中國當然希望推動多極化發展,這樣可以避免美國單獨定義全球秩序並且肆意進行戰略壓迫。中國的存在本身就會形成一個權力次中心,這種次中心的聯合也會自然推動一種多極化進程的出現。而美國對中國的壓制,依然不能消滅這種進程所存在的空間,也就是無法有效遏製法國、俄羅斯與中國的合作。所以只要中國保持穩定和發展,這種空間就會越來越大,因此中國所希望的多極化還是有可能的。

對於美國而言,如果無法短期壓制中國,長期來看就會嚴重威脅美國霸權,不論中國是否有意取代或瓦解之。他們在接受現實之前,則必然會有持續的壓迫行動,這也就是近期布林肯要以「支持俄羅斯」為名義制裁中國機構的原因。

但是中美博弈的周期會很長,目前來看不存在任何一方突然失敗的可能性。中國目前只要多極化,這是比美國維持霸權更容易達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