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目標已實現86%,足以證明美國關稅和制裁無效」

(觀察者網訊)2015年,中國出台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十年計劃,即「中國製造2025」,旨在用十年時間實現製造業自主創新、實力增強。在此期間,美國政府將「中國製造2025」視作「威脅」,動用關稅和貿易大棒極力阻止。現在,距離2025年僅剩8個月,中國進展如何?

4月30日,香港《南華早報》通過官方及其他權威資料數據梳理得出,過去十年,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已實現了新能源汽車、信息技術等10個關鍵領域的超86%的目標,足以「證明美國關稅和制裁無效」。

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圖自新華社

文章稱,「中國製造2025」計劃剛剛實施時,中國道路上行駛的汽車大多來自西方;天空中飛行的飛機全部由美國波音公司或歐洲空客公司製造;中國許多工廠沒有進口機床就無法運轉;電腦和手機中的晶元、操作系統和軟體大多來自美國;甚至銀行使用的資料庫也依賴跨國公司進行編碼和維護。

當時,中國處於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低端,主要生產廉價、技術相對落後的產品。「中國製造2025」試圖改變這一現狀,讓中國製造業通過科技進步,生產出高質量、高科技、高價值的產品。

然而,2018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試圖通過發動「貿易戰」來打亂中國的計劃。當時,美國時任商務部長羅斯聲稱,「中國製造2025」 聲稱是對美國的「直接威脅」。時任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更是直言,加征關稅毫無疑問將直指「中國製造2025」。拜登2021年接任美國總統,延續了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大部分對華貿易政策,並更進一步地對中國實施晶元禁令等措施。

在距離2025年僅剩約8個月之際,《南華早報》整理了官方及其他權威資料和數據,分析證實,「中國製造2025」涵蓋10個關鍵領域的超200個目標中,已經實現了超過86%,其他一些目標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或明年完成。同時,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生產等一些目標已經遠遠超出預期。

在信息技術領域,儘管面臨美國及其盟友的打壓,中國5g技術仍在國內外被廣泛應用,中國在集成電路、通信設備、操作系統、工業軟體和智能製造領域已實現大部分既定目標。雖然中國仍尚未實現最先進的euv光刻技術的產業化,但高端晶元製造已經獲得長足發展。

同時,中國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智能工廠和自動化終端,採用國產晶元和操作系統的高端手機成為暢銷產品,中國造船廠的生產能力已超過美國200多倍等等。

在航空航天領域,中國國產c919大飛機開始服役於部分繁忙航線,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壟斷。面對美國「沃爾夫條款」等制裁,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完全獨立自主,幾乎實現了航天領域的所有目標,包括火星登陸探索、全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站、登陸月球背面等。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電動汽車不僅價格有競爭力,技術也領先於競爭對手。在國內,中國消費者購買的電動汽車數量已超過燃油汽車,自主品牌汽車尤為受歡迎;在國外,中國電動汽車汽車受到全球消費者的熱切追捧,推動中國去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在電力設備技術領域,「中國製造2025」計劃已使中國從追隨者轉變為領導者。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研製出了世界上最高效、最清潔的燃煤發電機組,以及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釷基熔鹽堆等新一代核電技術。

此外,在機器人、農業裝備、生物製藥、海洋工程等領域,中國設定的目標均已實現。

例如,中企可以自主設計製造出世界最先進的超導磁共振系統,大大降低了中國患者到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的費用;中企研製的抗癌藥物開始進入美國市場,且價格僅為西方葯企同類藥品的幾分之一;儘管耕地面積有限,但由於無人機、自動播種機和生物技術的使用,中國生產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蔬菜;中企的機器狗等產品也憑藉領先的性能和低廉的價格擊敗了國際競爭對手……

雖然一些目標還未實現,包括用於電路製造、洲際客機和寬頻互聯網衛星網路的先進光刻技術。但在2024年,中方又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以發展「新質生產力」,這被視為「中國製造2025」的延續。

回顧過去十年,美國政府極力打壓「中國製造2025」。時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曾指出,「中國製造2025」旨在推動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我們的目標和舉措都明明白白寫在紙面上,是公開的、透明的。中方希望加強自身的製造能力,這是無可非議的。事實上,其他一些國家也有類似的想法和做法,比如德國就制定了工業4.0戰略。在這方面,世界各國完全可以開展競爭。只要競爭是公平、良性的,就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最終受益的是世界各國人民。

「美國應該對自己更有信心,堂堂正正地與各國開展競爭,而沒有必要採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措施,對其他國家的努力進行打壓和干擾,」耿爽強調,「中國有一句話,叫壓力產生動力。我相信,當前形勢下,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幹勁會被進一步激發,「中國製造2025」會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如今,面對中國質優價廉的高科技產品,特別是光伏產品、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電動汽車等,美國和歐盟又在醞釀發動新一輪「貿易戰」和制裁。

但《南華早報》稱:「這些制裁措施究竟能有多大成效,卻值得懷疑。從西方迄今實施的限制措施來看,這些措施的效果有限,有時甚至適得其反。」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