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總理滿載而歸後,歐盟對中企出手,「突襲」搜查並控制員工手機

歐盟最近對中企接連發起四項調查,最近一次是直接在沒有任何通知的情況下「突擊檢查」,期間甚至控制了中企員工的手機和相關設備,並獲取相關數據。對此,中國已經做出回應。

我國商務部貿易救濟局主要負責人在半個月前就已經對歐方提出了嚴正交涉,對於歐盟接連開啟四項針對中企的調查十分不滿,表示這不僅嚴重損害了中國企業赴歐開展投資貿易合作的信心,干擾中歐產業互利合作,還會影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努力和綠色轉型的進程。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也強調,中國風電等新能源企業依靠持續的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的市場競爭,實現了快速發展,贏得了競爭優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是任何補貼也補不出來的。

而且要指出的是,中國新能源產業不單單發展的好,還為包括歐盟在內的世界各國綠色轉型作出了積極貢獻。

歐盟現在的做法,就是一手高舉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旗,呼籲進行綠色合作,另一手又在揮舞保護主義的大棒,對正常的貿易合作設限、奉行雙重標準,這種行徑註定會破壞中歐關係,給全世界的綠色轉型製造障礙。

商務部發言人呼籲歐方摒棄保護主義做法,重回合作共贏的正確軌道,為中歐企業綠色合作提供穩定、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中方將密切關注歐方後續動向,保留採取必要措施的權利,堅決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話已至此,歐洲應該很清楚中國的態度。說句不好聽的,在新能源領域,中國更有優勢,歐洲不僅技術達不到,氣候問題也比較嚴重,在這方面要付出的努力比中國多得多,但中國既沒有關上合作的大門,也沒有恃寵而驕,而是遞出了公平合作、互利共贏的橄欖枝,歐洲應該把握住機會,這不是時刻都有的。

前不久德國總理才來中國進行訪問,雙方重點談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綠色轉型以及中國出口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這些話題,從德國訪問團的人員就能看出來,他們是有意在氣候、環保等領域跟中國加強合作的。

德國作為歐洲老牌國家,也是現在歐洲的「領頭羊」之一,他們的對華政策對整個歐洲或多或少都有些影響。但跟美國官員訪華差不多,在這前後都會傳出一些不利於雙方交好的聲音,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

這不,美國一邊在派人跟中國緩和關係,加強經貿合作,一邊又喊話歐洲,別在關鍵礦物上「依賴中國」,美歐不應該在風能和電動汽車等新興領域重蹈覆轍,這明顯是要阻止歐洲跟中國進行綠色合作,但說到底歐洲還要應該從實際出發,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