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選倒計時,取代莫迪的人來了?

「再給我24年,讓印度成為發達國家」!

隨著印度大選逼近,莫迪對14億國人誇下海口,「如果連任,他將帶領印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在2047年之前成為發達國家」。

莫迪2014年首次當選印度總理,2019年以壓倒性勝利獲得連任,如今轉眼間已過去10年,莫迪在印度依然保持著絕對人氣,支持率穩定在70%以上,反對黨的挑戰並不構成威脅。而按印度憲政慣例,總理任期為5年,無連任限制,只要繼續獲人民院多數信任便可續任,若是今年莫迪繼續連任,將成為繼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後,連任三屆的第二人,且有望再次刷新歷史。

有一說一,執政10年間,莫迪確實創下了不少奇蹟,上台前的2013年,印度還被摩根士丹利評為脆弱的新興經濟體;但2014年到2022年,gdp增長率便穩定達到了5.6%;2022年超越曾經的宗主國,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2023年人口首次超越中國,成為第一人口大國,gdp同比增長高達8.4%,是全球增速最快的主要經濟體。

如今,印度經濟正處於疫情後的高速上升期,在國際局勢和人口紅利的助推下,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維持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速幾乎不成問題,若能按照目前的增長態勢,印度將在2030年左右超過日本和德國,成為僅次於中、美的第三大經濟體。

這些跡象,都表明了印度向快向好發展的趨勢,莫迪確實有自信的資本,但「在2047年之前成為發達國家」,這張餅畫的確實過大了,這就好比「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

距離2047年還有23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印度需要在23年的時間裡,滿足成為發達國家最基本的三個條件。具體來說,較高的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先進的基礎設施,高水平的教育體系;工業體系發達,科技水平領先。

短短23年內,印度要滿足這些條件,隊長只能說基於以往經驗,希望微乎其微。

其一、從去年的gdp排行來看,美國排第一,達到創紀錄的26.94萬億美元;中國排第二,為17.7萬億美元;德國和日本分別以4.42萬億美元和4.23萬億美元排名第三、第四位。

印度雖然躋身前五,但總量3.73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五分之一,這個差距還是很大的,而且14億人口印度想達到人均gdp2萬美元的標準,不說完全不可能,只是難於登天。

其二、印度不是中國,無法復刻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試圖通過廉價勞動力來吸引外資時代已經過去了,而要想實現生產力水平由低到高的轉變,勞動者素質必然是關鍵因素。

但印度種姓制度、性別歧視所產生的行政效率低下、沒有進取文化、經商環境差等等一系列問題,都嚴重製約了印度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想要徹底得到解決,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其三、莫迪執政這麼多年吹了不少牛,都實現了?他說要讓印度人人人有學上,但目前看來,他說的人是不包括印度婦女以及貧苦階層?他說要成為半導體生產大國,目前就拿出了一個ppt;他說要登月,結果在月球上砸了個坑;他說要將印度人送上太空,只能說這是對宇航員視死如歸精神的考驗。

這些政客競選前的承諾,能當真?就算被當真,2047年已97歲的莫迪或許早已入土為安,到那時誰去跟他較這個真。

4月16日,印度將開啟大選投票,為了拉攏選民的支持,莫迪設立這個目標是沒毛病的。畢竟印度是在1947年擺脫英國殖民統治,所以在印度獨立100周年之際,成為發達國家這個夢想,對於一心想「趕英超美」的阿三們,就是在對症下藥。

阿三嘛,重要的是心裡嗨,何必較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