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扶蘇秘史
編輯/扶蘇秘史
一位87歲的老太太,為何主動要求醫生將自己死後的遺體切割成27000片?
這一數字之大,意味著她的整個身體都會被切成片片碎肉,比中國古代的酷刑「凌遲」還要殘忍上萬倍。
一個普通老人家,為何生前還未咽氣,就做出了這個極端的選擇呢?這一決定背後,定然隱藏著非同尋常的故事。
01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蘇珊是一個德裔美國人,當她還是一個小女孩時,她的父母就離異並拋棄了她。從小蘇珊就跟著祖父母生活,然而祖父去世後沒幾年,祖母也離開了她。
這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蘇珊在祖國飽受戰火的摧殘,她目睹了無數平民在戰火中喪生,見證了人們為了生存下去,能做出何等瘋狂之事。漸漸的,蘇珊將善良埋進了內心深處。
後來她踏上漫長旅程,找到了移民美國的父母,可當她滿懷希望敲開父母家門時,卻發現他們已經重新組建了家庭,對她這個曾經被拋棄的女兒不再有任何牽掛。於是蘇珊只能被當地教會安置到附近的孤兒院。
在孤兒院的日子非常難熬,蘇珊孑然一人,沒有玩伴,也沒有人關心她。她寫信給父母,表達對他們的思念,希望他們能接納自己。
可父母的回信冷淡至極,直接告知她在他們各自組建新家庭中,沒有蘇珊的位置。
這一刻,蘇珊失去了女兒的身份,和身份一起消失的,還有她心中最後一點對親情的眷戀。
1956年,蘇珊終於等到了屬於自己生命中的光芒,她遇到了一個溫柔體貼的男人,婚後生活溫馨,丈夫對她極為寵愛,還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她也傾注全部真心來呵護這個自己組建的家庭。
但繩子專挑細處斷,命運專挑苦命人,丈夫染上不治之症,數年後不幸離世,再次將蘇珊扔入痛苦的深淵。
失去丈夫後,蘇珊不得不獨自承擔起撫養兩個女兒的重任,幾乎失去一切的她將兩個女兒視為自己的全部。
為了讓女兒們不重蹈自己的覆轍,她對女兒的要求很嚴,在各方面都對她們嚴加管束,但兩個正值叛逆期的女兒並不理解母親的想法,蘇珊和女兒之間經常發生爭吵。
兩個女兒長大成人後,和母親的關係越來越遠,她們相繼離開了家,並且與蘇珊斷絕了聯繫,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就像幾十年前一樣,兩個女兒和她的父母做出了一樣的選擇,蘇珊再次陷入了無盡的孤獨之中。
也許自己去世的時候甚至不會有人發現,蘇珊經常這樣自嘲道,但她已經不在乎這些了。晚年的蘇珊完全失去了精神寄託,整日靠著讀報打發時日,漫無目的的等待著生命終結。
02
老太太的可貴遺贈
蘇珊無意中看到報紙上登出了一則科學計劃,這是科羅拉多大學推出的「可視人計劃」,目的是收集足夠的人體數據,建立精確的三維數字人體模型,用於醫學教學和研究。
這則新聞同一隻幽靈一般徘徊在蘇珊的腦海中,反正也沒有人在意自己,為社會做些貢獻總比悄無聲息的死在家裡好。
這不僅是為了社會,更是為了她自己。
但蘇珊又害怕計劃不會接受她,因為多年前一場車禍奪去了她身體的健康,雙乳切除術後,她的身體日漸衰弱,黑色素瘤、糖尿病、消化性潰瘍,種種病痛一直讓她飽受折磨。
蘇珊還是決定聯繫計劃負責人斯皮策博士,得知有人自願參與計劃,斯皮策欣喜不已,因為該計劃推行多年,捐獻者一直寥寥無幾,他一直在為此發愁。
但當他了解到蘇珊的病情後,欣喜變成了猶豫,計劃需要的是一個健康人體的標本,而重病纏身的蘇珊並不符合要求,何況她身上還植入了金屬桿骨架支撐裝置,斯皮策不得不婉言謝絕,希望她理解計劃的需要。
但蘇珊並不想放棄,她每天都會給斯皮策打電話,向斯皮策重複捐獻請求,有時她甚至坐著輪椅親自來到醫學院堵住斯皮策,一定要把自己的意願表達清楚。
面對這樣一個固執的老太太,斯皮策不免生出幾分同情之心。他細細聆聽了蘇珊不幸的身世和人生遭遇,被她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所感動。他重新思考並評估了相關因素後,最終做出讓步——同意接受蘇珊的身體捐獻。
為確保計劃順利實施,學校還特意投入資金為蘇珊購買了一具價值十幾萬美元的鈦合金棺材,這樣可以大大減輕切片過程中的損壞。
自此蘇珊經常出現在醫學院,她向將來要解剖她遺體的學生們介紹說,自己就是你們的研究對象,向他們的研究表示鼓勵與支持。
有空的時候,她還會跟學生們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希望他們在將來解剖自己屍體時能夠放一束玫瑰花,並播放輕柔悅耳的古典音樂。
這份小小的心愿也得到了學生們的承諾,大家都被這個樂觀向上的老太太打動,大家也漸漸和蘇珊熟絡起來。
在加入該計劃後,蘇珊結識了維克博士,維克博士同意按照蘇珊的要求,在她去世後利用她的遺體製作成高清晰度的數字化人體模型。
為了讓自己死後的屍體儘快被利用,蘇珊還特意將維克的聯繫方式隨身攜帶,以防在瀕死時聯繫不上維克。因為實驗室的要求是,屍體必須在4小時內進行冷凍處理,否則將失去利用價值。
美國各大媒體聽說這個消息後,令蘇珊沒有想到的是,加入該計劃後,她反而活了15年之久。在這15年里,她結識了許多醫學院的學生,並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03
蘇珊的不朽之身
通過與年輕學子的交流,蘇珊原本暗淡的生命逐漸變得豐富多彩,她甚至通過鍥而不捨的自學精神掌握了大量知識,能和醫學院的幾位教授進行高水平的專業討論。
蘇珊甚至親自製定了身體切割後將要進行的各項數字化工作流程,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她幾乎傾其所有。
這讓國家地理雜誌對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長達16年的時間裡,他們對蘇珊的生活進行了跟拍記錄,這成了該雜誌有史以來跟拍時間最長的一個專題。
這16年是蘇珊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她重拾了兒時被埋藏在心中的善良,因為蘇珊從未像現在這樣擁有那麼多朋友,也從未像現在這樣覺得自己如此重要,如此具有意義。
原本折磨她多年的疾病在這期間似乎也不復存在,在垂暮之年的蘇珊此時活得就像一個嶄新而璀璨的新生兒。
2015年,87歲的蘇珊在養老院終因肺炎病逝,她的遺體被小心翼翼地送進實驗室。
按照她生前的遺願,學生們在對她進行解剖前也不忘兌現曾經的承諾,專門在實驗室中建造了一部分隔離區,裡面放滿了鮮艷的玫瑰花,角落的唱片機則播放著優雅的古典音樂,它們在一同為這個偉大的生命送行。
維克博士選取了蘇珊身體的四分之一進行切片掃描,他們使用專門的切片機械每次切下63微米厚度的切片,再利用高清相機對其進行掃描。
如此重複27000次後,蘇珊身體的四分之一已經全部數字化,並拼接成一個完整的3D模型,蘇珊的身體在這過程中被逐漸打磨成細小的粉末,而她的數字化的身體則在電腦中逐漸成形。
整個掃描建模的過程長達3年之久,在這3年里,維克博士和他的團隊克服了無數技術困難,才最終完成了蘇珊的數字化轉生。如今作為可視化教學模型,供後來的4000多名醫學研究者學習使用。
「可視人」計劃結束了,而蘇珊則實現了另一種形式的「重生」,她的數字化身軀將永遠服務於醫學事業,幫助人類減輕痛苦。
蘇珊的一生平淡無奇,生命中兩次被拋棄的經歷讓她懼怕被遺忘。所以她不希望就這麼消逝,渴望留下些什麼,哪怕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希望也好。
對於一般人來說,被切片研究肯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對蘇珊來說,這無疑是她夢寐以求的機會——她會「永生」下去,那些因她獲救的人會記得她,醫學生們也會記住她,哪怕只是作為一具教學用的標本。
蘇珊用自己的身體,續寫了生命中最精彩的一章。她的數字「轉生」將幫助無數醫學工作者,同時也證明了一個平凡人生前的小小心愿,最終能化作一腔熱血,永遠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麻煩您點擊一下右上角「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小編日後會持續為您更新優質的內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