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再起!
正當令人揪心的俄烏局勢持續升級之際,相隔萬里之外的中東局勢也正迎來新一輪的風雲變幻,「火藥桶」隱隱作響。
日前,位於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的一座兵工廠突然遭到了無人機襲擊,關於究竟是「誰幹的」這一問題,各方反應不一。
其中主要3個觀察點不容忽視。
1,伊朗方面表示,襲擊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僅對建築物造成「輕微損壞」,但從伊朗媒體報道的現場視頻來看,爆炸威力不小並引發火災,情況或許並沒有伊朗說得那麼樂觀。
31日,伊朗表示,一架參與襲擊兵工廠的無人機被擊落後,通過對無人機機身、發動機以及電源、導航系統等設備進行分析後,已經「精準識別」了該無人機的製造商,但卻沒有透露究竟是哪一個製造商、來自哪一國。
很顯然,從伊朗方面「有所隱瞞」式的發聲來看,無人機所屬以及襲擊者究竟是誰,顯然還存在更多的秘辛,也大大加深了外界的猜測與懷疑。
2,伊朗還沒披露襲擊兵工廠的嫌疑人是誰,美國反倒第一時間發聲稱——「不是我乾的」,而後一些美國官員向媒體透露——可能是以色列所為。
美國這一不尋常的反應,不僅讓人感覺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更有暗示伊朗——要算賬就找以色列,別找美國的用意。
並且,對於美官員的言論,以色列既沒承認,也沒否認,至今仍保持沉默。
3,令外界意外的是,伊朗兵工廠被炸居然與俄烏局勢扯上了關係。
在伊朗兵工廠被炸後,烏克蘭總統顧問波多利亞克居然發文暗示,此事與俄烏衝突有關。不過,烏克蘭官方並未證實波多利亞克的說法。
但伊朗得知消息後,還是大為驚訝,第一時間召見了烏克蘭駐伊朗外交官,要求其對波多利亞克的言論做出解釋。
此外,俄羅斯也在30日發表聲明,強烈譴責了伊朗兵工廠被襲擊一事,稱這是「可能給中東穩定帶去無法預見後果的破壞性行動」。
據悉,俄烏衝突發生後,烏克蘭與美西方一直認為伊朗向俄提供無人機,並基於此對伊朗實施了大規模製裁。
很不湊巧的是,這次被炸的居然還是伊朗的兵工廠,這不由讓人懷疑——這是否為「報復性」襲擊?伊朗是否會被迫捲入俄烏衝突?
然而,正當伊朗兵工廠被炸一事還沒結果,中東局勢持續變化之際,美國突然行動了,在中東發動了一起「斬首」行動。
1日,葉門官員表示,美軍在該國東北部馬里卜省發動了一起「定點清除」空襲,一輛汽車遭到美軍無人機襲擊,而車內3名「基地組織」成員當場身亡。
據悉,「基地」組織在葉門的分支為「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被美國視作該組織最危險的分支之一,而該分支也時常襲擊美國目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0年美軍「科爾」號驅逐艦遭到爆炸襲擊,而主謀就是該分支的時任領袖巴達維。
因此,在過去20年里,美軍多次發動「斬首」襲擊,定點清除了該分支多名頭目和重要骨幹。目前,這次被美軍「斬首」的3名「基地」組織人員信息尚不明確。
此外,從整場襲擊來看,美軍的動作可以稱得上是「快、准、狠」——無人機直接發動攻擊,3名目標及車輛當場被摧毀。
由此可見,美軍前期應該做足了準備工作,例如獲取情報、制定「斬首」計劃等等。不過,從葉門方面的反應來看,美軍顯然是不宣而戰,並沒有事先通知葉門,而這,也美國一貫的霸道行徑相符。
當然了,相比「斬首」行動本身,美軍在中東局勢風雲變幻之際,突然出手,估計還有「秀肌肉」、展現美軍實力,對中東潛在對手進行威懾的用意,尤其是針對伊朗。
別忘了,伊朗關鍵將軍蘇萊曼尼,便是死於美軍的「斬首」襲擊之下,1月初,蘇萊曼尼遇刺身亡3周年之際,伊朗便再次撂下狠話,要讓美國付出代價。
因此,在局勢劍拔弩張之際,美軍突然不宣而戰,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針對或向伊朗施壓。
此外,與美軍發動「斬首」襲擊幾乎同時進行的,還有美國務卿布林肯突訪中東,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威脅伊朗稱——外交手段仍是美國處理伊朗核問題的最有效和首選方案,但不排除動用軍事手段阻止伊朗獲取核武器的可能性。
而在布林肯之前,拜登當初出訪中東時,也發表過類似的言論,即:不排除使用軍事手段阻止伊朗擁核。
言下之意,在阻止伊朗擁核方面,美國一直有「動武」的打算。這無疑再次加深了美伊關係的緊張程度以及中東的「火藥味」。
再結合伊朗兵工廠被炸、美軍突然發動「斬首」襲擊等事件來看,不排除美國正在下一盤「針對伊朗」的大棋。
當然了,對於布林肯的言論,伊朗也沒閑著,緊急向美國發出了警告——任何針對伊朗國家利益或領土的侵犯,都將遭到最堅決、果斷的回應。
伊朗同時強調,該國核活動是出於和平目的,並沒有在國防規劃中實現擁核目的的計劃,將和平利用核能。
也就是說,伊朗否認將擁核的說法,這是避免被美國隨意「扣大帽」,不給美國對伊動武的理由,但伊朗也不會因為美國威脅而放棄核活動。
可見,中東局勢遠比想像中複雜。
最後,且談幾句粗淺看法吧。
伊朗被襲擊、中東局勢再生動蕩,可能是美國將戰略目光向中東轉移的徵兆。
一來,俄烏衝突持續升級,美西方持續對烏軍援,令俄與西方發出衝突的風險加大,美國為了避免繼續與俄對峙,很可能會通過挑起其他地區的動蕩來轉移注意力。
二來,拜登一上台便揚言要讓美國重返伊核協議,但如今談判已陷入僵局,2024年大選的序幕又已拉開,而美國內部通脹、社會危機又持續升級,令拜登支持率跌跌不休,若拜登、民主黨還想贏得2024年大選勝利,就必須擁有顯著的外交政績,而向伊朗施壓,讓美國如願重返核協議,便是關鍵之一。
此外,美國動作不斷,中東局勢陣陣疑雲,再結合近期巴以衝突重燃,確實讓人擔憂,下一個戰爭火藥桶會不會在中東被點燃?
不得不說,美國確實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哪裡有美國,哪裡就有動亂,這句話確實頗有道理。
然而,多行不義必自斃,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若美國繼續一意孤行、胡作非為,遲早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慘痛代價。
且行且珍惜吧,美利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