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耶夫和普京,都想把油賣給中國,俄哈競爭,中國要抓住機會

哈薩克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與我國能源企業共同研究決定,增加現有中哈石油管道的運力,增加對華石油供應量。對於托卡耶夫政府而言,此舉無疑會讓自己又一次置身於和俄羅斯的競爭之中,但對於我國來說,此舉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害。

我們都知道,哈薩克是一個經濟極度依賴能源出口的國家,但該國南北的鄰國,也多為能源出口國。因此,哈方想要對外出口能源,就只能選擇東西兩個方向。而受到能源產區集中在西部、與俄羅斯以及高加索國家合作基礎較好等因素影響,哈薩克的石油和天然氣主要供給歐洲市場。此前,這個全球前十大原油出口國,每年產出的石油有約76%賣到了歐洲,只有4%出口到了中國。

而哈薩克此番轉頭看向東方,增加對華原油出口,主要是出於兩個原因。首先,作為當今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我國在能源領域的需求越發旺盛,石油和天然氣的進口量穩步增加,市場潛力極大。哈薩克此舉,可以說是在提前布局,以便未來逐步將能源出口重心轉向中國。

圖註:中國與哈薩克之間原本就有石油管線

其次,便是國際局勢的變化,讓石油出口動脈被斷,這一曾經的隱患成為了哈方必須面對的現實威脅。作為一個地處亞歐大陸腹地的內陸國,哈薩克的石油如果想運往歐洲,就必須經過俄羅斯或高加索國家。因此,從哈西部油田出發,借道俄羅斯直達黑海的「裏海管道聯盟」項目,逐漸成為了哈方的能源出口大動脈。

在俄烏衝突爆發,歐洲陷入能源危機後,哈薩克原本可以利用這條大動脈大賺一筆。但為了以能源為武器反制歐洲,普京政府在哈總統扎卡耶夫表示願向歐盟供油後,立刻以環境問題為借口,切斷了這條能源出口通道,雙方鬧得很不愉快。時至今日,這條管道都沒有完全恢復運營。在此情況下,本就有能源管道聯通,又是石油進口大國的中國,就成為了哈方的最佳選擇。

圖註:「裏海管道聯盟」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遭受西方制裁後,普京政府現在也極為重視中國市場,在大量向中國供應低價原油的同時,俄方正積極推進「西伯利亞力量2號」等新能源管道項目建設。因此,哈薩克此番入局,無疑會讓自己再次成為俄方眼中的對手。

畢竟,我國雖說已建成了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但西南的中緬油氣管道建成時間不長,能源運輸量還不是很高。中東等地的能源海運到我國,成本又比管道運輸要高。因此,真正能讓俄方在能源出口上感到威脅的,就是哈薩克等中亞國家。只不過,這兩方向中國出口石油,主要是經濟上的競爭,還不會像之前一樣,把矛盾直接擺上檯面,鬧得不好收場。

當然,作為石油進口方,我國是樂於見到俄哈雙方展開這種競爭的。畢竟,我國本身油氣資源匱乏,油氣對外依賴度較高,各能源供應國之間存在競爭關係,無疑將讓我國在真正談生意時,擁有更多的籌碼。

此外,國際能源市場極易受到地緣政治形勢等因素影響,各能源出口國會根據本國實情,結合經濟利益等因此,不斷對出口重心進行調整。2021年,挪威曾是我國的第十大石油供應國,但隨著能源危機到來,歐洲能源價格不斷升高,挪威就火速作出調整,減少了向我國的出口量,優先供應歐盟國家,其在我國的市場份額則很快被其他國家瓜分。

在普京政府向我國低價出口原油後,我國也沒有將其他國家提出我國市場,沙特便在今年8月反超俄羅斯,又一次成為了我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

由此可見,在能源問題上,我國已深諳「不能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道理,中亞—俄羅斯、中東、非洲、美洲、亞太,無論是哪裡產的石油和天然氣,我國都來者不拒。為我國提供能源的國家越多,越能保證我國的能源安全,從而讓中國能夠在能源安全上處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