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話題「教育部答覆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衝上了熱搜榜單。
原來,之前全國政協委員、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斯澤夫提出了《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
他在提案中表示,自己通過觀察發現,現在中國的青少年有柔弱、自卑、膽怯等現象,追求小鮮肉式的奶油小生,這是男孩子的「女性氣質化」。
而中國青少年的女性化趨勢,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必將危害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
對這項提案,教育部發布了《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4404號提案答覆的函》。
表示將通過加強體育教師配備、加強學校體育制度頂層設計、 深入開展健康教育還有加強相關問題的研究這四個方面來解決問題。
其中還提到了,下一步將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的培養。
這件事就像一石驚起千層浪,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的人認為,中國的男孩子確實缺乏陽剛之氣。
有的人還把陽剛之氣等同於會打架,說男人應該是崇尚武力的。
而有的認為,提案中把「柔弱、自卑、膽怯」這類貶義詞歸於女性特質,不僅是性別刻板印象,更貶低了女性。
還有的提議說,不如讓爸爸帶孩子,爸爸做全職家庭婦男,保證孩子變得陽剛。
我們的社會上,把男生稱為「娘」毫無疑問是在貶低他,而談論女生說她「女漢子」更多就在誇獎她,難道在大家的潛意識裡,男人就高人一等嗎?
而在這樣的社會語境下,我們的孩子們又會遭遇什麼呢?
其實在我國,提倡「陽剛之氣」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知網上的相關論文比比皆是。
早在1989年《早期教育》上就有文章稱,「為了更強盛的民族精神,我們必須從小保護男孩的男性意識。」
2019年,清華大學張新貴就發表了論文《試論體育教學如何培養女性化男生的「陽剛精神」》
他提到,當前校園裡的男生大多有較為明顯的女性化特徵,具體表現為:
「做事畏縮、依賴性強,個性喜靜怕動、膽小無主張,缺乏冒險、勇敢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信心不足等等。」
這一系列貶義詞又被他歸納為女性特徵,而這些特徵難以給我國培養具有創造力、想像力以及動手創新能力的未來人。
這些文章里,充滿了學者對男性「女性化」的焦慮和擔憂。
除了他們,為此擔憂的還有不少男孩的家長們,為了激發孩子們的陽剛之氣,她們甚至能狠心地將孩子送入培養男子氣概的培訓機構。
在搜狐新聞的這篇文章中提到,在8歲男孩張越媽媽的眼中,兒子愛哭、怕累、膽小,一點也不像個男子漢,急需改造。
於是她把兒子送進了本色男兒訓練營,在這裡,孩子想哭都不能哭,否則會受到變本加厲的懲罰。
「男孩們會用哭、鬧、逃表達反抗,但總能被教練的辦法抵消於無形,留下來的孩子選擇順從,一點點被家長和教練裝進心中想要的模型。」
然而,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會逐漸養成壓抑哭泣、情感、害怕的習慣,會不敢表達,容易抑鬱,對孩子未來的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甚至未來的親密關係都會造成負面影響。
就像在紀錄片《面具之內》里描述的那樣。
男孩從小就被教育著,不能感情用事,要像個男人。
不能流眼淚,不能娘娘腔,不能讓女人支配自己的生活。
只有顯示出超常的男子氣概,才能贏得父母的讚賞和關愛。
其中一個受訪者就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他說自己從小就被祖父要求擁有男子氣概,必須得更高、更強壯。
然而自己從小頭髮很長、說話音調很高還有點笨拙。
小時候,他是合唱團的成員,還會拉單簧管、打橄欖球做各種自己喜歡的事情。
然而中學時,一切都改變了,同學們欺負他、辱罵他是「娘娘腔、同性戀、膽小鬼」。
僅僅因為他看起來不夠男人。
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社會的壓力。
於是他剪短了頭髮、改變了衣著還壓低了聲音,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變聲的。
他更多的參與運動,加入了所有的球隊,還跟啦啦隊長約會,疏遠那些不如他有男子氣概的人。
他甚至還和自己的好朋友絕交了,因為朋友看上去很柔弱,不夠有男子氣概,比他受到的欺負更嚴重。
學校變成了他的訓練場,教他表現男子氣概,他遠離了同伴嘲笑和辱罵,但內心卻很孤獨。
有這些經歷的男孩還有很多,他們會因為不想打架就得被排斥。
不想和各種女人濫交然後喝酒炫耀就被其他人鄙夷。
久而久之,那些試圖壓抑自己天性融入團體的男生會變得愈發壓抑孤獨,有的甚至患上了抑鬱症,有的有了自殺傾向,還有的將暴力作為宣洩的出口。
而那些始終被排斥的男生呢?
蔡依林的一首歌《玫瑰少年》就紀念了一位因為舉止女性化而遭受校園霸凌致死的少年。
他叫葉永志,生性溫柔體貼,細心乖巧,喜歡玩過家家還有烹飪,還會幫媽媽按摩。
然而也因此,在學校里受盡了欺凌。
他被同學們堵在學校廁所脫褲子來檢查性別,被喊「娘娘腔」,還被威脅要打他。
葉永志連在學校上個廁所都得戰戰兢兢,只能提早幾分鐘下課或者上課鈴響後等廁所沒人用女廁或者教職員廁所。
正因為不敢在廁所有人的時候去上廁所,所以那天他去廁所跌倒在血泊中時,也無人營救。
悲劇就此釀造。
而這些悲劇無疑和社會對男子氣概的強求不無干係,將兩性的特徵限定死,只會帶來更多的衝突。
性別刻板印象,無形之中在傷害著所有人。
《面具之內》提到了,男孩和女孩本質都是人類,他們的相同之處多過不同之處。
一項研究表明,如果給5萬個女孩做心理測驗,能得到一個鐘形曲線,給5萬個男孩做心理測驗,也能得到一個類似的曲線。
這兩條曲線有90%是重合的。
男孩和女孩,絕不是處於對立面。
剛毅、堅強、勇敢、自信......這些美好的品質不獨屬於男性,女性同樣也能擁有。
同樣的,溫柔、體貼、有同情心、同理心也不只屬於女性,在男性身上,它同樣是美好的特徵。
而至於怯弱、膽小、自私......這些並不是只屬於某一個性別的特性,而是人類都有可能擁有的弱點。
回到「陽剛之氣」這個詞上來,百度百科裡這樣解釋:
意指積極向上的精神,寬厚豁達且剛強凌厲的氣度,堅持正確的行事準則,正直仗義的言行。
如果陽剛之氣一詞並不限定男女,那麼教育部的這個倡導自然也就有其了意義。
「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錘鍊堅強意志,培養合作精神」
「把保證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作為強國強教、利國利民的大事常抓不懈」
男生也好,女生也罷,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氣、堅強的意志、強健的體魄無疑是一件好事。
就像央視新聞說的那樣,陽剛之氣並不等於簡單的行為男性化,教育應注重培養人的擔當和責任感。
不必給性別套上枷鎖,讓孩子無論男女都能學會有擔當、有責任心、內心強大無懼挫折,才是大家應有的追求。
常春藤申請太難?
找不到一手信息?
畢業後要不要回國?
靠譜講座哪裡聽?
加入家長交流群
上萬名校家長分享成功經驗
讓孩子的升學路不再迷茫
你想要的這裡都有~
10W+中國留學生家長都在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