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消息,印度大費周章組織五十多名政客,帶著「厚如磚塊」的文件全球飛,就是為了告訴大家,自己在印巴衝突中「贏麻了」,結果顯而易見,壓根沒人搭理這個勝利宣講團。
最搞笑的是,他們飛到日本準備好好講講150頁的PPT,但日方卻只聽了15分鐘,這點時間甚至不夠演示完那份宣稱"印軍擊落12架巴軍戰機"的PPT前三分之一。
更尷尬的是,除了日方例行公事的通稿,整個日本媒體圈集體沉默。
次日,印度代表團開啟"刷臉模式",先後與日本6名政客會面。但除了前防衛大臣木原稔在個人賬號發了一張合影,配文"呼籲印巴和平解決爭端"外,其他日本政客均未公開提及此事。
可以說,印媒鼓吹的"國家意志彰顯"在東京街頭連個水花都沒濺起。
當宣講團轉戰美國時,尷尬達到頂峰。美國國務院全程冷處理,而《紐約時報》直接發文打臉,指出印度宣稱"擊落8架F-16D和4架梟龍戰機"純屬虛構。
報道還揭露,印度政府和媒體正在系統性製造假新聞,試圖將邊境小規模衝突包裝成"史詩級勝利"。
就在印度宣講團沒有泛起任何水花的時候,莫迪親自下場了,不過他的重點不是印巴衝突,而是宣告全球,印度已經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印度國家轉型機構配合宣稱,3年內還將取代德國躋身世界前三。
美媒立刻發出數據給印度潑了盆冷水,IMF最新報告顯示,印度GDP仍落後日本,真正超越可能要到2026財年才能塵埃落定。
這場爭議的核心在於統計標準的分歧,IMF採用"財年跨日曆"的獨特演算法:將印度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的財年標註為"2024年數據",而日本等國的GDP則嚴格按日曆年計算。這意味著印度官方宣稱的"2025財年超越日本",在IMF體系里實際對應的是2026年3月才能確認的結果。
不過IMF也給印度留了想像空間。其預測顯示,2025年印度人均收入將翻倍至2880美元,且2025-26年增速有望達到6.2%。
但莫迪的野心遠不止於此。早在2023年他就立下要做世界第三的目標,日前他又重申要在22年內轉型為發達國家。印媒發布的戰略文件甚至勾勒出30萬億美元經濟體的遠景,相當於目前印度GDP的十倍。
印度能實現這些目標嗎?
想要在3年內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需要印度在保持名義GDP高增速的同時,德國的經濟還要近乎停滯。
德國2024年GDP約4.66萬億美元,若按IMF對印度2026財年4.19萬億美元的預測計算,印度需在接下來兩年內年均增長超9%才能實現反超。
但現實是,印度經濟增速已從2023年的9.2%顯著放緩,且面臨製造業短板難補的困境,儘管莫迪力推"印度製造",但製造業佔GDP比重長期徘徊在15%左右,遠低於中國峰值期的32%。
印度央行預測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製造業增長僅6.5%,電子、汽車等關鍵領域仍依賴中國零部件進口。
俄媒援引消息人士稱,印度若強行與中國"脫鉤",其供應鏈斷裂風險將直接衝擊經濟增長,這正是印度一邊高喊"抵制中國",一邊對華貿易逆差卻在5個月內擴大至387億美元的尷尬根源。
而為了刺激經濟,印度政府計劃在今年8月推出新一輪資產貨幣化計劃,財政部長西塔拉曼也承諾"推進結構性改革"。
然而,土地徵收難、勞工法僵化等問題長期阻礙外資流入,壓縮了基建投資空間。印度央行年內兩次降息,但私營部門投資仍未見顯著回暖。
至於莫迪2047年成為發達國家的願景,門檻也是極高的。印媒發布的《2047年發達印度願景》提出,印度將成為30萬億美元經濟體,人均年收入突破14005美元。
想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2047年以前都超高增速,但歷史經驗表明,隨著經濟體量擴大,增速自然放緩是普遍規律。
更現實的問題是,印度能否解決增長失衡。目前,該國1%人口掌握40%財富,城鄉差距持續擴大。若無法提升教育質量、創造高質量就業,僅靠少數IT和金融服務業的繁榮,難以支撐全民收入躍升。
從"硃砂行動"到GDP狂歡,印度政府似乎陷入了一種"自嗨式外交":用精心編織的數據和口號替代實際成果。
日本15分鐘敷衍會面、美國媒體無情揭穿、GDP超越的時間遊戲,暴露出這種策略的致命缺陷,國際社會早已看穿印度"用謊言堆砌勝利"的套路。
正如《印度快報》所言:"當'贏麻了'成為國家常態,真正的危機就會被掌聲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