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齊倩】美國總統特朗普挑起中美貿易戰,反噬其身,讓美國丙烷一度失去中國市場。
據彭博社5月26日報道,中美貿易緊張關係緩和後,許多中國塑料工廠仍不願重新進口美國丙烷,已轉向加拿大和中東。報道認為,這凸顯出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恢復原有商業聯繫的難度。有分析指出,考慮到當前關稅,使用美國丙烷的利潤「並不豐厚」,除非價格出現波動,否則「不會有大量丙烷從美國運往中國」。
丙烷是一種液化石油氣(LPG),可用於取暖和生產塑料製品。
數據顯示,2024年,特朗普政府上任前,中國近60%的液化石油氣進口來自美國。另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中國是日本之後美國LPG的第二大買家。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LPG進口量3568.21萬噸,其中自美國進口1800.77萬噸,佔比過半。

特朗普上任前,中國近60%的液化石油氣進口來自美國 彭博社製圖
隨著美政府又拋出所謂的「對等關稅」,中方實施對等反制。報道稱,這實際上使美國對華能源銷售變得不可行。特朗普在硬挺了一個月後,終於撐不住了,決定後退一步。5月10日至11日,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在瑞士日內瓦舉行,雙方同意在90天內降低關稅,將稅率下調115%。
但美國貿易商告訴彭博社,在中美關稅「休戰」後,買家獲得了喘息之機,但他們仍對恢復購買美國丙烷保持警惕,擔心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繼續朝令夕改。
這些不願透露姓名的貿易商表示,截至上周,中國的丙烷脫氫裝置(PDH)仍在從加拿大和阿拉伯海灣進口貨物。據介紹,該裝置是將丙烷轉化為塑料基礎原料的設施。
他們還透露,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對替代供應感到滿意,全球丙烷交易價格相對於基準價格的溢價正在收窄。報道稱,這可能表明美國以外的賣家願意長期搶佔中國業務。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國,也是歐美等全球主要消費市場的供應國。
貿易商們還稱,沙特最新公布的基準價格是在4月份設定的,約為每噸600美元。上周,一名中國買家以每噸比沙特7月合約價格高出30美元的價格,購買了一批阿拉伯海灣地區的丙烷。本月早些時候,丙烷價格曾溢價每噸70美元,相較之下溢價有所回落。
他們表示,中國買家還在繼續搶購來自阿拉伯海灣的液化石油氣。
貨物追蹤和分析公司Vortexa美洲市場分析主管薩曼莎·哈特克稱,考慮到當前關稅,使用美國丙烷的利潤「並不豐厚」,大約每噸僅20美元。她表示,除非美國丙烷價格下跌,或者替代供應的價格上漲,否則「不會有大量丙烷從美國運往中國」。
早在4月份,就有美媒注意到了中美間丙烷貿易變化。當時彭博社報道稱,高關稅迫使中國買家用中東的LPG取代美國產品,對全球貿易的影響正在顯現。據透露,多達7艘載有美國LPG的運輸船原定於5月和6月抵達中國,但現在正前往印度和東南亞。與之對調,賣給這些買家的中東LPG將供應給中國。
航運諮詢公司德路里分析稱,中國的反制措施將給美國出口帶來問題,美國終端擴建計劃可能面臨延誤,庫存積壓,這都將推高成本,導致LPG找不到買家,從而迫使生產商以低價出售產品或限制產量,這種情況將導致美國LPG生產商持續虧損。
其實,特朗普關稅政策影響的不僅是LPG,更是整個美國能源出口行業。

4月份數據顯示,中國已暫停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 彭博社製圖
報道還稱,由於美國濫施關稅,美國LPG、乙烷、液化天然氣和原油對華出口成為關注焦點。中國已停止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對於LPG和乙烷來說,美國出口量巨大,中國對這些燃料的需求又很高,預計LPG和乙烷市場將受到最為嚴重的打擊。
此外,自中方反擊美國關稅政策,對美國進口LNG加征關稅後,外媒一直緊盯中美間能源貿易往來。4月18日,英國《金融時報》曾援引航運數據指出,中國停止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的時間不斷增加,截至當時已持續超過70天,不斷刷新五年以來的間隔紀錄。
「這將產生長期影響,」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天然氣專家索菲·科爾博當時表示,「我認為,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商再也不會簽訂任何新的美國液化天然氣合同了。」
美國高關稅對於石油行業的影響也在顯現。去年5月,加拿大跨山輸油管道(TMX)擴建工程開始將阿爾伯塔省的石油輸送至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太平洋沿岸港口,至今已投入運營一年。5月16日,路透社援引數據稱,因特朗普挑起全球貿易戰,中國已成為通過該管道運輸的加拿大石油的最大客戶。
船舶追蹤機構Kpler的數據顯示,自擴建後的TMX管道全面投入運營以來,加拿大平均每天向中國出口約20.7萬桶原油。而截至2023年的過去十年間,加拿大對華石油出口量平均每天僅約7000桶。同期,美國從該管道每天輸送約17.3萬桶石油。
路透社稱,中國成為TMX管道石油最大買家,打破了一些人最初的預期。他們原本預計,這些石油將運往美國西海岸,美國將成為最大買家,因為亞洲可以獲得更便宜的俄羅斯石油。
美國特納梅森能源公司首席能源策略師斯基普約克表示,鑒於中國越來越渴望找到新的、穩定的原油供應,TMX管道新增產能的大部分可能流向亞洲,而不是美國西海岸。他說,「我認為,你會看到幾乎所有新增的運油船隻都只會朝西駛去」,出口到中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