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榴槤作為越南農業的「新星」迎來爆髮式增長,但如今正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種植區編碼造假、中國檢驗標準收緊,以及來自泰國、菲律賓乃至中國本土榴槤的激烈競爭。如何守住市場份額並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
據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4月越南榴槤出口額僅為1.3億美元,同比下降74%。主要原因是中國市場大幅減少採購量。以越南多樂省(Đắk lắk)和前江省(tiền giang)為例,去年曾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市場出口數千個集裝箱,而今年即便正規通關渠道仍開放,卻連一單都未能發出。
對此,西部地區的水果貿易商阮文成(nguyễn văn thành)表示,他今年不再收購用於出口的榴槤,因為目前大多數果園規模小、管理分散、質量參差不齊,難以達到嚴格的檢測標準。過去,中間商會從多個果園集中收購,再由企業進行篩選,幾乎不注重標準化流程和文件材料。因此,在當前強調溯源監管的背景下,這種傳統模式已難以大規模推廣。
從企業角度看,vina t&t公司ceo阮廷勇(nguyễn Đình tùng)指出,自5月初以來,公司每周僅能出口1至2個集裝箱,主要原因是符合出口標準的供應源極其有限。儘管公司在果園端設立了鎘(cadimi)檢測機制,並建立了包裝設施,但由於簽約合作的農戶數量太少,無法形成足夠的出口產能。他認為,政府應從源頭加強對化肥和農藥使用的監管,這是建立標準化供應鏈的關鍵環節。
同樣持此觀點的還有越南果蔬協會總幹事鄧福原(Đặng phúc nguyên)。他建議借鑒泰國經驗,在種植區設立小型禁用物質檢測站。這些檢測站可由社會力量運營,果農可自願送檢並獲得認證。獲得認證的果園產品將優先被收購商和企業採購,之後還可在中國認可的實驗室中進行二次複檢。對於任何欺詐行為,必須嚴格依法處理,以提升越南農產品的整體聲譽。
他表示:「只有從源頭加強監管,才能更順利地與中國方面進行檢疫談判和通關手續。」
環球檢測中心(hoàn vũ)總經理亨利·裴春黃(henry bùi xuân hoàng)分析稱,越南榴槤中的鎘超標問題,主要源於過量使用化肥,而非土壤本身的自然屬性。因此,除了抽檢之外,還需從源頭入手,嚴控非法肥料流入市場,對土地按污染程度進行分類管理,並提出相應的種植建議。對於已經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如果想實現可持續生產,果園主必須進行土壤修復。

芹苴果園裡的榴槤
面對鎘殘留問題,越南農業部種植局與植物保護局(cục trồng trọt và bảo vệ thực vật)代表表示,相關部門已啟動研究評估,並與地方部門協同制定短期和長期解決方案。
短期內的重點是改善土壤,降低其對鎘的吸收能力,包括:通過施用石灰或合適的改良劑提高土壤ph值;使用金屬沉澱劑或吸附劑來固定重金屬;嘗試種植如芥菜等對鎘具有高富集能力的作物,作為臨時性的生物修復手段。同時,鼓勵農民種植高生物量的短周期作物以恢復地力,在敏感期減少高強度耕作。
從長遠來看,核心在於改變農民不合理使用化肥的習慣,加強技術培訓,引導他們科學選肥、合理施肥,避免有害物質積累。
農業專家阮登義博士(ts nguyễn Đăng nghĩa)正在丐禮(cai lậy)、得雙(Đắk song)、嘉義(gia nghĩa)等地開展鎘污染土壤修複試驗。他的團隊通過使用吸附劑、優化栽培方式和控制肥料使用等方式進行治理。最終的檢測結果將成為證明越南具備土壤凈化能力和滿足中國標準的重要依據。
此外,亨利·卜(henry bùi)還特別提醒另一種潛在風險——工業染料「金胺o」。該染料常用於提升果實表皮色澤,雖然不影響果肉品質,但可能通過空氣傳播,導致整批貨物被污染。一旦被查出,整個包裝廠必須進行全面消毒,甚至可能需要重建廠房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他表示,環球檢測中心每天可處理數百份樣本,完全有能力協助企業在採摘初期就把控質量。「只要企業和檢測機構能夠與農民緊密合作,就能突破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關鍵瓶頸。」
有機農業協會主席何福密博士(ts hà phúc mịch)分享了自己十年前訪問泰國時的經驗。他介紹稱,泰國政府從劃定種植區域、土壤檢測到建立法律框架和嚴厲處罰機制,都做了系統性工作。他認為,越南應儘快學習這一模式,不僅針對榴槤產業,也應推廣至其他重點農作物,從根本上解決質量問題,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被動應對錶面現象。
多位專家一致認為,若越南能迅速採取有效措施,中國方面或將效仿對泰國的做法,為越南開通「綠色通道」,延長清關時間、安排人員24小時輪班值守,從而加快通關速度。此外,越南榴槤尤其是ri6和monthong品種,非常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偏好。再加上越南靠近中國市場、運輸成本低、供貨靈活等優勢,未來價格競爭力仍將保持領先。
只要越南能在種植區管理和產品質量控制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就有望重新贏得中國市場的信任和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