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同一時刻,特朗普團隊通過私人渠道向中方申請的「夏季訪華行程」毫無動靜,另一邊新任大使抵達北京72小時就獲得「深夜閉門長談」禮待,中國的一冷一熱,究竟為何?
從5月16日特朗普政府宣布願意飛往北京談判,到今天已過去數日,其發言如同石沉大海。
其實中方不予回應不難理解。首先,回顧特朗普執政期間他的一舉一動可謂是「劣跡斑斑」,中國很難對其產生信任。如今,特朗普光動動嘴皮子,就想和中國高層會談,想的還是太輕鬆。
要知道,特朗普這種「低成本示好」方式可是其常用的政治表演手段,而且憑一時衝動或者幾句表態達成的對話,「合作」破裂的速度也只會更快。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曾多次強調,中美對話要在「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基礎上進行,各方高層互動也必須遵循外交禮儀和規範,而不是一方的「即興表演」。
其次,特朗普一面對華釋放緩和信號,一面「背刺」中國。
2025年5月16日,據《金融時報》報道,美國商務部計劃將多家中國晶元製造企業拉入 「實體清單」,還要廢除拜登政府時期簽署的《人工智慧擴散規則》,不允許全球各國使用華為的昇騰晶元、不允許美國 AI 晶元用來計算和推理中國 AI 模型、對 AI 相關供應鏈進行管制不許轉移到中國。
黃仁勛直呼,特朗普政府此舉想遏制中國在AI領域的進步,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因為這項舉措「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2025年5月19日,特朗普政府又宣布兩項加稅提議,一是對岸橋起重機徵收 100% 關稅;二是對集裝箱、底盤及底盤零部件等貨物裝卸設備徵收 20% 至 100% 的關稅。
由此可看,特朗普這樣「兩面三刀」的做派,中國怎麼可能相信特朗普所謂的訪華申請呢?
好在中國另闢蹊徑,2025年5月19日至20日,北京迎來三場關鍵外交會晤——馬朝旭會見博卡斯及蒙大拿州大學生訪華團,與龐德偉就中美關係深入交換意見,王毅與康京和討論亞太局勢。
要知道,博卡斯作為資深對華事務專家,以率領大學生訪華的方式拓展了中美交流的可能。其中,今年4月份「以球會友」的中美對話模式,使得中美文化隔閡在更為輕鬆的氛圍中進一步消弭。
龐德偉作為拜登政府新任命的駐華大使,他的履職標誌著中美外交渠道出現建設性的進展。對話中,馬朝旭副部長明確強調會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希望中美兩國能夠朝著穩定、健康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特朗普和新任駐華大使龐德偉
到任後第二天,他就正式向中國外交部官員遞交了國書副本。遞交完國書後,聲稱「希望能代表特朗普總統以及美國人民推進美國的利益」
在與康京和的會面中,王毅外長明確指出,中國對美政策始終保持連續性與穩定性,始終堅守主席提出的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並向對方著重闡述了三個重點。
首先,美國妄圖對中國晶元進行全面封殺,這是徹頭徹尾、毫無遮掩的單邊霸凌行徑,中國會堅決反對損害自身權益的各種外來威脅。
其次,中國始終倡導踐行真正的多變主義,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畢竟,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下,不管是氣候變化還是生態威脅,都不是一國之力可以解決的。
最後,王毅外長強調亞太地區對中美來說都至關重要,雙方在此基礎上有著廣泛且重要的共同利益和很大的合作空間。言外之意,中國願意在「和平合作」的基礎上與美進行對話,希望兩國能夠實現相向而行。
總之,中國這種「官方+民間」、「現職+前任」的組合方式,突顯了我國對美措施的立體化布局,以及對中美關係向好發展的期待。
回溯中美博弈的歷史,特朗普出爾反爾的舉措似乎已成兩國互動「常態」。
2018年5月美國剛說好「不打貿易戰」,6月就貿然對華加稅;2020年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後,又單方面撕毀多項條款:2025年1月份,特朗普聲稱與中國關係良好,「不對中國徵收關稅」,4月份對中關稅就飆升至145%。
所以,這次外交博弈也揭示了一個現象,在跌宕起伏的中美博弈新常態下,中國需要打造更加立體和靈活的對應政策,以此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中穩穩的維護自身權益。
參考資料:
[1]《特朗普請求訪華未果,中方在北京會見另一位美國客人,信號不簡單》.北大王勇教授.2025-05-21.
[2]《王毅會見美國亞洲協會會長康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25-05-21.
[3]《特朗普擬對中國起重機加征100%關稅,美國業內反對:美國這行上世紀80年代就黃了》.觀察者網.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