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流兒
編輯|川流兒
今日,距離中國對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已過去49天,美國軍工企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F-35隱身戰機生產線因稀土短缺瀕臨停擺,五角大樓庫存僅能維持6周,而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的擴產計劃被迫延期。
面對供應鏈斷裂的緊迫威脅,《華盛頓郵報》援引白宮內部文件稱,若中國不解除稀土出口限制,中美在日內瓦達成的關稅休戰協議將「形同一紙廢文」,這場圍繞「工業維生素」的博弈,正將全球產業鏈推向臨界點。
美國身陷「稀土危機」
4月15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釤、釓、鋱等7類中重稀土的出口實施動態管控,僅一周後,美國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便向五角大樓提交緊急報告,其稀土庫存僅剩60天,若無法補貨,F-35戰機的交付將延遲至少18個月。
數據顯示,每架F-35需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用於發動機高溫塗層、雷達吸波材料及電磁武器系統。
而美軍現役的153種主戰裝備中,87%的供應鏈依賴中國精鍊稀土,截至5月中旬,美國國防戰略儲備庫中的鏑、鋱等關鍵材料僅能維持42天生產需求。
通用動力公司位於俄亥俄州的坦克工廠已停工兩周,雷神導彈產能驟降42%。
《金融時報》披露,美國商務部曾嘗試從緬甸、澳大利亞採購替代資源,但前者因政局動蕩出口銳減70%,後者稀土提純技術僅能達到軍工標準的1/3。
五角大樓內部評估顯示,即使啟動「應急方案」,重建完整稀土供應鏈至少需10年及2000億美元投入。
稀土方面我國絕不讓路
5月10日,中美代表團在日內瓦展開第三輪經貿談判,美方原計劃以「關稅讓步換取稀土解禁」,但在聯合聲明中,「稀土」二字始終未出現。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次日回應稱,將「有條件恢復部分對美出口」,但強調「國家安全高於貿易利益」。
談判細節顯示,美方曾提出三項核心訴求,其最關心的就是稀土問題,豁免軍工企業稀土進口限制,允許洛馬、波音等直接採購,放寬出口許可證審批周期,將當前45個工作日縮短至15天,取消對鎵、鍺等關聯材料的走私打擊,恢復「灰色通道」。
中方隨後則以三項反制條件回應,解除對華為昇騰晶元的制裁,撤銷半導體設備出口禁令,停止在南海的「自由航行」軍事行動,美國必須承認中國在世貿組織的「發展中國家」地位。
談判陷入僵局之際,中國商務部於5月15日宣布調整政策,向歐洲、越南發放4張稀土磁體出口許可證,但明確將美國排除在豁免名單外。
與此同時,海關總署查獲稀土走私案值超80億元,涉案企業面臨貨值5倍罰款及法人代表聯合懲戒。
美國的困境不僅源於資源依賴,更暴露其技術短板,中國掌握全球92.3%的稀土精鍊產能,分離純度達99.999%,成本僅為美國的1/735。
即便美國重啟加州芒廷帕斯礦,開採的輕稀土仍需運往中國加工,愛荷華州立大學實驗室雖能生產純度99.9999%的樣品,但規模化量產遙遙無期。
中國企業的技術壁壘進一步鞏固優勢,廈門鎢業通過晶界滲透技術,將鏑添加比例從2.5%降至1.8%,磁材成本降低15%,北方稀土的核級鏑合金已鎖定第四代核電站訂單,單機組用量達8噸。
反觀美國,特斯拉為降低對釹鐵硼磁體的依賴,嘗試改用鈰鈷磁體,但電機效率驟降20%,單車成本激增500美元。
如今全球供應鏈正加速分化,中國在其中佔據主導鏈位置,依託印尼鎳-稀土聯合開發項目,原料成本較非洲低30%,並輸出技術標準,雖說後來美國開始自救,美歐斥資50億美元扶持萊納斯、MP Materials等企業,但其精鍊產能至2028年仍不足全球15%。
結語
稀土危機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全球化時代,相互依存既是軟肋也是鎧甲,中國憑藉30年的技術積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戰略威懾,美國則因產業鏈脫實向虛,陷入「有礦無技」的被動局面。
這場博弈沒有短期贏家,中國晶元產業仍在承受「卡脖子」陣痛,而美國軍工複合體已站在停產邊緣。
但歷史經驗表明,零和思維終將反噬自身,當F-35因缺稀土塗層而墜毀,或特斯拉機器人因電機故障停擺時,或許人們才會真正理解,合作而非對抗,才是破解資源困局的唯一出路。
信息來源:
《商務部回應稀土出口管制問題》——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