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勛擔心中國市場覺醒

2025年05月08日14:50:18 國際 7869

黃仁勛擔心中國市場覺醒 - 天天要聞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昨天(2025年5月7日)有場大會,你關注了嗎?

每年一度在洛杉磯舉行的米爾肯全球會議(milken institute global conference);準確來說,更像一個聚集全球政要、企業家、投資者、學者等商界頂尖大腦的「超級思想碰撞會」。

每年這時,都會有不同領域的人來這裡,談論如何應對世界上最緊迫的挑戰;今年會議主題:「推動一個繁榮的世界」,特別聚焦人工智慧、可再生能源,等前沿領域。

這個舞台上,英偉達ceo黃仁勛自然不會錯過。

面對主持人提問,他說很多內容;但說實話,他的表達風格一如既往:碎片化、跳躍式,想從中理出一條清晰的邏輯線並不容易。

我熬夜學習,認真消化全部內容,並在充分理解基礎上,提煉出關於戰略、競爭與未來趨勢的關鍵思考。

老黃提到一個概念:ai工業革命;不是技術升級,是一場徹底重構生產體系、組織結構,甚至重新定義人類價值的大變革。

變革在哪呢?從三個方面來看:

一,ai成了數字勞動力,像虛擬員工,能自己幹活;二,ai是一種可批量製造的工業品,就像當年鍊鋼一樣造「智能」。

ai將會重塑企業的運作方式,引入所謂雙工廠模式,重新定義人在產業鏈中的角色,讓人從執行者變為調度者。

因此,ai正在催生一種全新的經濟基礎設施:智能基礎。它的影響力和當年的電力革命、互聯網革命一樣巨大。

而其中最關鍵的是:「雙工廠」。

傳統意義上的工廠都比較熟悉,生產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比如:汽車、手機等,是我們生活中離不開的實體經濟產物。

它主要靠人、機械、流水線、原材料和能源運作,一句話總結即:用物理手段,把產品做出來。

但ai工廠不一樣了。

它依賴於gpu集群、數據中心以及強大的算力資源來運轉,簡單來說即:「電+數據+演算法」。那麼,ai工廠生產什麼呢?答案是批量生產的智能單元(token)

這裡的token不是你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理解的單詞、短語或字元,是一段參數、一組圖像生成規則或自動駕駛決策邏輯。

更準確地說,是一種「智能模塊」,可以被調用、組合、訓練和部署的最小智能單元;而token由數據中心的gpu集群製造出來,將作為驅動未來產品的「數字燃料」。

例如,一輛自動駕駛汽車需要依賴數百萬個這樣的token,構成的模型來感知環境並規劃路徑;一家公司可以通過組合不同的token來生成定製化的財務分析報告或者藥物分子設計。

所以,在ai工廠時代,token非常重要。

因為ai工廠輸出一個個「智能單元」(token),可以是圖像、語音、文字、代碼或是決策系統等,能幫助企業進行管理、醫生診斷疾病或是司機駕駛車輛。

因此,傳統工廠和ai工廠是兩種不同維度的生產體系:一個在「物理世界」里造東西,另一個則是在「數字世界」里造「大腦」。

黃仁勛說得特別清楚:這兩類工廠缺一不可。

實體工廠決定了產品是否存在,ai工廠則決定產品是否具有競爭力。未來製造業必須進入「雙工廠」模式,無論是割草機、航天器,還是硬體和智能的結合,這些都將成為企業生存的基礎。

既然ai工廠這麼厲害,建一個得多花多少錢?

老黃說:這個數字和背後的戰略意義,遠遠超出了我們對傳統製造業的認知。目前,英偉達正在建設的一座ai工廠,電力需求高達1000兆瓦,也就是1吉瓦。

對,一座,但是不要小看一座。這是什麼概念?

這麼說吧,這相當於一座中型核電站的發電能力,也足夠供應一個百萬人口城市的日常用電了。而且,建一座ai工廠的成本,高達600億美元,差不多就是波音公司2025年的整體市值。

那麼,問題來了,這600億花在哪了?答案是:硬體。

比如:大量最新gpu晶元部署(動輒數萬塊);高密度數據中心、液冷散熱系統、專用變電站、備用發電機組等能源基礎設施、甚至還有持續訓練ai模型所需的數據採購、算力調度系統。

換句話說,這不是搭幾台伺服器就能搞定的事,而是一個需要從零開始打造的「智能發電廠」。

雖然貴得離譜,但黃仁勛預測,未來十年內,全球會出現幾十座這種千兆瓦級別的ai工廠。它們會像19世紀的鍊鋼廠、20世紀的晶元廠一樣,成為國家或地區經濟的核心動力。

如果按每座工廠平均600億美元來算,十年內的總投資可能超過2萬億美元,這比5g網路、雲計算這些大項目還要龐大得多。

非花這筆錢不可嗎?當然。

因為ai工廠本質不是數據中心升級版,而是「智能發電廠」。它生產的token(智能單元),將成為各行各業的動力底座,推動醫療、交通、金融、製造等領域的變革。

舉個例子:

一座1000兆瓦的ai工廠,一個月能生產數萬億個token。token可以用來訓練自動駕駛模型、生成藥物分子庫、優化全球物流網路,甚至調控整個城市的能源系統。

但是,這麼大手筆的投入,並不是說想花就可以的,只有巨頭或者國家級力量才玩得起這個遊戲。

600億美金,上牌桌的門檻。直接把絕大多數企業擋在門外;再加上千兆瓦級的電力需求,也進一步限制了選址範圍,這一切,必須建在能源充足、政策穩定、基礎設施完善的區域進行。

哪些地方更合適呢?黃仁勛提到幾個理想地點:

美國得克薩斯州,中東的新能源基地,還有北歐那些擁有豐富清潔能源的國家。這些地方不僅電力便宜、政策支持,還具備長期運營的穩定性。

所以,英偉達正在和多國政府合作,一起規劃ai工廠的布局。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把ai工廠納入國家級基礎設施體系,就像當年各國爭相建設高鐵和5g網路那樣。

畢竟,ai工廠的分布將重塑全球經濟格局。誰先擁有這些工廠,誰就有掌握智能定價權和標準制定權,還能通過輸出token,影響其他國家的產業升級路徑。

換句話說,掌控ai工廠,就意味著掌握了下一代經濟的主導權。

說到這兒,黃仁勛顯得非常激動。他直言不諱地表示:放棄中國市場,等於放棄技術主導權,這非常可惜。

為什麼?因為中國的市場規模實在太大了。

每年能達到500億美元,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整個波音公司的體量。這不是單純的商業收入損失,更意味著你把一個龐大市場的技術規則制定權,拱手讓給了競爭對手。

更重要的是,一旦美國企業退出中國市場,會給華為等中國科技巨頭機會,去主導本地的ai基礎設施建設。

他們會獨立建立自己的技術標準、演算法框架、token協議、算力調度邏輯……

而一旦這些標準只要在中國市場確立下來,它們很快就會向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其他市場擴散;最終,全球ai生態可能會分裂成兩個陣營:「美國技術圈」和「中國技術圈」。

這樣一來,美國將失去對智能時代底層規則的控制力,這才是最根本、也最深遠的影響。

還有一個問題,特別讓人頭疼:那就是技術出口限制。晶元禁令,正在加速對手的「自立門戶」。

雖然目前全球已經有幾百萬塊英偉達gpu在運行,但美國如果只限制新晶元出口,並不能真正阻止其他國家發展ai,尤其是軍事領域的應用,反而會逼著他們更快地尋找替代方案。

比如,華為已經依靠自主研發的昇騰晶元和ai框架mindspore,成功搭建起一整套完整的ai工廠體系。

這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能力,不僅大幅減少了他們對國外供應鏈的依賴,還讓他們在國際市場上擁有了更強的競爭力。

還有一點,從長遠來看,這種封鎖政策,實際在推動中國、沙特、印度等一批國家加快構建「去美國化」的ai產業鏈,結果就是,美國企業全球技術主導地位,會被慢慢削弱。

可能出現的局面是:美國既沒能真正擋住別人的發展,又因為失去了中國市場,導致自身收入下降、研發投入減少,反過來拖慢了自己的技術更新速度,陷入一個越來越被動的惡性循環。

所以,孤立中國,沒有保護技術優勢,反而加速了它的流失。

如果中國主導ai標準,全球供應鏈會發生什麼?

首先,部分企業都得按照中國的規則來玩。特斯拉想在中國賣車,得用符合中國ai標準的自動駕駛晶元,美國晶元即使性能更強,也會因協議不兼容被踢出供應鏈。

東南亞電商平台,如果採用中國的ai標準,用戶數據會流向中國的大數據中心;這些數據會被用來訓練出更適合當地市場的模型,從而控制當地的消費市場。

這就形成了一種「數據朝貢」的模式。

未來的「ai應用商店」只會分發符合中國標準的token,好比現在的安卓系統綁定gms(谷歌移動服務),歐洲的初創公司如果不妥協,就只能失去龐大的中國市場。

這種做法進一步限制了生態標準,因為大多數開發者要通過特定的api介面調用ai能力,並且每生成一個token都要向中國支付所謂的「智能稅」。

第二點,中國ai標準將重劃全球製造業勢力範圍,促使製造業版圖重組。

低端製造會迅速迴流,例如:越南的服裝廠採用中國ai質檢標準後,東莞生產的智能紡織機反而可以出口到東南亞地區。

高端製造領域同樣會出現脫鉤現象,德國車企若採用中國自動駕駛標準,工業機器人、感測器的採購鏈就得繞過博世、西門子等傳統供應商,轉而與中國廠商如大疆、商湯合作。

很快,基礎設施會被綁定。

如果非洲國家採用了中國ai醫療標準,醫院就需要採購華為的5g基站、浪潮的伺服器以及阿里的雲節點,形成一種「鐵三角」的依賴關係。

這樣的轉變,會催生一個基於「智能本位」的貨幣體系,甚至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

不信你想想看:

以前國際貿易以美元結算,但未來,token可能會影響交易價格,進而動搖美元的地位。

沙特可以用石油交換中國ai工廠提供的能源優化方案,印度則可以用軟體服務換取醫療診斷token,而人民幣甚至可能成為token交易的錨定貨幣。

假設中國ai標準覆蓋了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國家,那可能形成一個擁有23億人口的「token經濟圈」,使美元在全球結算中的份額減少三分之一。

更諷刺的是,這套體系可能比美國霸權更隱形。

因為企業會自願選擇「更便宜、更好用」的中國標準,就像當年全球自願接受美元綁定一樣。當所有的船隻隨著中國ai的潮汐起伏時,想要脫離這個體系已經來不及了。

這會形成新的技術冷戰新戰線。

美國可能會組建一個「ai北約」,要求盟友禁用中國標準。但是,東南亞國家可能會陽奉陰違:就像他們拒絕制裁華為5g那樣,偷偷地使用中國ai工廠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所以,ai經濟對全球經濟的改造,可以說有三層暴擊式的影響:來自於gdp增長方式、各國的戰略格局、以及經濟霸權的爭奪。

未來國家之間拼的不是誰家油田多,而是誰家「腦子廠」的產能高;過去,gdp靠造汽車、挖石油、蓋房子堆起來,未來gdp要看token產能,誰能生產更多智能單位,誰就能收全球的「智商稅」。

對了,黃仁勛無疑是ai硬體戰役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現在因為種種原因,他正在錯失一些關鍵的機會點。

所以,當中國ai開始全面用上中國晶元時,英偉達主導地位就開始動搖。

華為昇騰、寒武紀、阿里平頭哥,一些國產晶元和ai平台崛起時,不僅能滿足國內ai工廠需要,還在性能、生態、兼容性上不斷追趕。

到那時,中國ai發展路徑會形成一個「自循環」:數據採集、模型訓練、token生成到應用落地,整個鏈條都在本土完成。

這場博弈中,如果英偉達無法重新贏得中國市場,會逐漸從「不可或缺」變成「可替代選項」;黃仁勛或許意識到這一點,但他能做的,確實越來越有限了。

畢竟,中國ai已經開始動手造自己的「地基」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25813.html?f=qiehao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中方呼籲為朝鮮半島問題恢復對話營造良好氛圍 - 天天要聞

中方呼籲為朝鮮半島問題恢復對話營造良好氛圍

當地時間7日,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在安理會關於朝鮮半島問題的發言中表示,當前形勢下,國際社會包括安理會應努力為恢復對話營造良好氛圍,而不是一味突出制裁施壓。△耿爽(資料圖)耿爽說,當前朝鮮半島局勢依然複雜緊張,充滿不穩定不確定因素。
美國紐瓦克國際機場持續發生混亂狀況 空管人員曾多次警告 - 天天要聞

美國紐瓦克國際機場持續發生混亂狀況 空管人員曾多次警告

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國際機場近期因空管人員短缺、設備故障等問題持續引發混亂狀況。據美國媒體7日報道,早在去年,該機場空管人員就曾多次就相關問題發出警告。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7日報道,早在去年,紐瓦克國際機場空管人員就已經反覆就設備和人員問題提
商務部:我國對中美對話磋商解決經貿問題保持開放態度,希望美方拿出談判誠意|快訊 - 天天要聞

商務部:我國對中美對話磋商解決經貿問題保持開放態度,希望美方拿出談判誠意|快訊

文/張智近日,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將在瑞士與美方就關稅問題展開會談。5月8日,在商務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表示,我國對中美對話磋商解決經貿問題保持開放態度。希望美國正視單邊個人主義給自身和世界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正視國際經貿規則的公平正義和各界理性聲音,拿出談判的誠意。要在糾正...
商務部回應中美經貿高層會談:中方絕不會犧牲原則立場、國際公平正義去尋求達成任何協議 - 天天要聞

商務部回應中美經貿高層會談:中方絕不會犧牲原則立場、國際公平正義去尋求達成任何協議

紅星資本局5月8日消息,在今日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就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回應稱,中方堅決反對美國濫施關稅的立場是一貫的。美方想要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就要正視單邊關稅措施給自身和世界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正視國際經貿規則、公平正義和各界理性聲音,拿出談的誠意;要在糾正錯誤做法、取消單邊加征...
以色列擴大對加沙襲擊 多方警告威脅地區穩定 - 天天要聞

以色列擴大對加沙襲擊 多方警告威脅地區穩定

巴勒斯坦加沙地帶衛生官員說,以色列軍方7日對加沙地帶多地發動襲擊,共造成至少92人死亡,其中包括婦女、兒童和兩名記者。以方此舉引發聯合國和歐洲等多方譴責。 美聯社和法新社援引....
地球局|亂象叢生的韓國政局,何時才能撥雲見日? - 天天要聞

地球局|亂象叢生的韓國政局,何時才能撥雲見日?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恩霆韓國總統選舉將在6月3日舉行。在選戰背景下,5月以來保守陣營出現不和聲音,執政的國民力量黨面臨整合候選人的問題;進步陣營則鬆了口氣,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所涉案件的重審被推遲開庭。由於這次大選是因前總統尹錫悅被彈劾罷免而提前舉行的,因而新當選的總統沒有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