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蘆聲笛韻
他曾在巴中山區的晨霧中留下「勤勉」的背影,在會議室里高談「廉潔奉公」,甚至在履歷表上刻滿「優秀黨員」的勳章。然而,2025年4月10日,當巴中市紀委監委的一紙通報撕開偽裝,岳永國——這位紮根基層34年的「模範官員」,最終成了權力泥潭中的一具浮屍。
1991年冬,21歲的岳永國以縣委黨校畢業生的身份踏入巴中縣物價檢查所,彼時的他或許還揣著一腔熱血。基層物價工作瑣碎而清苦,但他用13年時間從普通科員熬成了巴中市物價局的中堅力量。這段履歷被後來人稱為「蟄伏期」——沒有驚天動地的功績,卻為他積累了體制內最珍貴的資源:人脈與耐心。
2004年,34歲的他迎來第一次躍升:巴州區物價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自此,他的仕途如搭上快車。從區政府辦紀檢組長到副主任,他手中逐漸握住了監督與審批的雙刃劍。這一時期,他頻繁出入政商宴席,坊間傳聞其「酒量過人,辦事更過人」。一名退休幹部回憶:「岳局長嘴上總掛著『紀律』,可批條子時從不手軟。」
2013年,恩陽區籌備組成立,岳永國被調任辦公室負責人。此後八年,他如同一顆「萬能螺絲釘」,先後執掌民政、財政、農業、農民工服務等要害部門。尤其是在財政局任期內,他主導了數億元農村扶貧資金劃撥,卻也被舉報「項目招標總繞不過幾家固定公司」。諷刺的是,他同時兼任區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台上宣講「統一戰線為人民」,台下卻將權力網織得密不透風。
2021年,51歲的他調任黃石盤水庫運行保護中心副主任。這座投資數十億的水利工程,本應是防洪抗旱的民生屏障,卻成了他最後的舞台。知情人士透露,岳永國曾以「水庫生態維護」為由,將砂石開採權低價轉讓給關聯企業,從中牟取巨額回扣。直到2025年4月,紀委監委的利劍落下,這條盤踞多年的「水蛭」終被斬斷。
巴中市紀委監委的通報雖未披露具體案情,但從其履歷軌跡可窺端倪:
- 「跨界腐敗」:從物價、財政到水利,岳永國深諳「權力變現」之道。每一崗位皆為利益鏈條的一環,如財政局長任內虛報項目、農業局長挪用補貼,最終在水庫工程中完成「最後一撈」。
- 「帶病提拔」:長達21年的副處級生涯中,他七次調崗卻從未離開實權部門。這種「問題幹部邊腐邊升」的怪象,暴露出監督機制的盲區。
- 「雙面人生」:作為紀檢出身的官員,他一面查處他人違紀,一面自己大肆斂財。這種「燈下黑」的墮落,比普通貪腐更具破壞性——它摧毀的是群眾對制度的信任。
巴中市紀委監委「任上被查」的雷霆手段,既是對腐敗零容忍的宣示,亦是對「退休即安全」潛規則的徹底否定。正如紀委常說言:「絕不姑息」——四字千鈞,砸碎了僥倖者的黃粱夢。
「巴山夜雨漲秋池」,千年古詩寫盡這片土地的沉鬱與清澈。而今,當黃石盤水庫的波濤拍岸,人們終將看清:那些混入清流的濁泥,縱使藏得再深,也逃不過時代的潮湧。岳永國的故事,恰似一記警鐘——「權作舟時莫忘水能覆舟,利為餌日須防鉤自懸顱。」
天網之下,從無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