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石盤水庫運保中心副主任岳永國被查, 55歲, 巴州人, 絕不姑息

2025年04月11日03:43:06 國際 1721

巴中市石盤水庫運保中心副主任岳永國被查, 55歲, 巴州人, 絕不姑息 - 天天要聞

文/編輯蘆聲笛韻

他曾在巴中山區的晨霧中留下「勤勉」的背影,在會議室里高談「廉潔奉公」,甚至在履歷表上刻滿「優秀黨員」的勳章。然而,2025年4月10日,當巴中市紀委監委的一紙通報撕開偽裝,岳永國——這位紮根基層34年的「模範官員」,最終成了權力泥潭中的一具浮屍。

巴中市石盤水庫運保中心副主任岳永國被查, 55歲, 巴州人, 絕不姑息 - 天天要聞

1991年冬,21歲的岳永國以縣委黨校畢業生的身份踏入巴中縣物價檢查所,彼時的他或許還揣著一腔熱血。基層物價工作瑣碎而清苦,但他用13年時間從普通科員熬成了巴中市物價局的中堅力量。這段履歷被後來人稱為「蟄伏期」——沒有驚天動地的功績,卻為他積累了體制內最珍貴的資源:人脈與耐心。

巴中市石盤水庫運保中心副主任岳永國被查, 55歲, 巴州人, 絕不姑息 - 天天要聞

2004年,34歲的他迎來第一次躍升:巴州區物價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自此,他的仕途如搭上快車。從區政府辦紀檢組長到副主任,他手中逐漸握住了監督與審批的雙刃劍。這一時期,他頻繁出入政商宴席,坊間傳聞其「酒量過人,辦事更過人」。一名退休幹部回憶:「岳局長嘴上總掛著『紀律』,可批條子時從不手軟。」

2013年,恩陽區籌備組成立,岳永國被調任辦公室負責人。此後八年,他如同一顆「萬能螺絲釘」,先後執掌民政、財政、農業、農民工服務等要害部門。尤其是在財政局任期內,他主導了數億元農村扶貧資金劃撥,卻也被舉報「項目招標總繞不過幾家固定公司」。諷刺的是,他同時兼任區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台上宣講「統一戰線為人民」,台下卻將權力網織得密不透風。

巴中市石盤水庫運保中心副主任岳永國被查, 55歲, 巴州人, 絕不姑息 - 天天要聞

2021年,51歲的他調任黃石盤水庫運行保護中心副主任。這座投資數十億的水利工程,本應是防洪抗旱的民生屏障,卻成了他最後的舞台。知情人士透露,岳永國曾以「水庫生態維護」為由,將砂石開採權低價轉讓給關聯企業,從中牟取巨額回扣。直到2025年4月,紀委監委的利劍落下,這條盤踞多年的「水蛭」終被斬斷。

巴中市石盤水庫運保中心副主任岳永國被查, 55歲, 巴州人, 絕不姑息 - 天天要聞

巴中市紀委監委的通報雖未披露具體案情,但從其履歷軌跡可窺端倪:

  1. 「跨界腐敗」:從物價、財政到水利,岳永國深諳「權力變現」之道。每一崗位皆為利益鏈條的一環,如財政局長任內虛報項目、農業局長挪用補貼,最終在水庫工程中完成「最後一撈」。
  2. 「帶病提拔」:長達21年的副處級生涯中,他七次調崗卻從未離開實權部門。這種「問題幹部邊腐邊升」的怪象,暴露出監督機制的盲區。
  3. 「雙面人生」:作為紀檢出身的官員,他一面查處他人違紀,一面自己大肆斂財。這種「燈下黑」的墮落,比普通貪腐更具破壞性——它摧毀的是群眾對制度的信任。

巴中市石盤水庫運保中心副主任岳永國被查, 55歲, 巴州人, 絕不姑息 - 天天要聞

巴中市紀委監委「任上被查」的雷霆手段,既是對腐敗零容忍的宣示,亦是對「退休即安全」潛規則的徹底否定。正如紀委常說言:「絕不姑息」——四字千鈞,砸碎了僥倖者的黃粱夢。

「巴山夜雨漲秋池」,千年古詩寫盡這片土地的沉鬱與清澈。而今,當黃石盤水庫的波濤拍岸,人們終將看清:那些混入清流的濁泥,縱使藏得再深,也逃不過時代的潮湧。岳永國的故事,恰似一記警鐘——「權作舟時莫忘水能覆舟,利為餌日須防鉤自懸顱。」

天網之下,從無漏魚。

#頭條深一度##嚴打貪污腐敗##反腐倡廉查貪官#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探尋跨區域非法獵捕野生動物治理鑰匙 - 天天要聞

探尋跨區域非法獵捕野生動物治理鑰匙

被不起訴人的住所地和違法行為地均在不同的州、市甚至不同的省份,如何落實行政處罰?日前,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檢察院通過向異地行政機關制發檢察意見書,並以辦案為契機,實現湘黔四地聯動會簽行刑反向銜接工作協作機制,為一起跨區域涉非法狩獵行刑反向銜接案件畫上圓滿句號。
科技讓高原老人安享晚年生活 - 天天要聞

科技讓高原老人安享晚年生活

自2024年7月以來,拉薩市城關區已為1263名高齡、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難老人家裡配備了護理床、制氧機以及床頭「一鍵呼叫」等智能設備,這些設備的數據都會連接到市級智慧養老數據聚合平台,實現統一管理,為老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與安全保障。
2021年,貴州一男子靠養牛發家致富,年收入高達700多萬 - 天天要聞

2021年,貴州一男子靠養牛發家致富,年收入高達700多萬

2021年,貴州一男子憑藉一手獨特的養牛方法,養殖一頭牛他就能凈賺一萬多元,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他還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創立了一套以養牛為主的立體循環農業模式,通過使用這種模式,他的年收入高達700多萬元,那麼他的這套養牛方法究竟有何獨特之處呢?
拉林鐵路守望者:在雪域「天路」托起365個「扎西德勒」 - 天天要聞

拉林鐵路守望者:在雪域「天路」托起365個「扎西德勒」

「回溯至2021年,青藏鐵路拉林線開通之際,我便投身到這條線路的工作當中,能夠深度參與拉林鐵路的運營,這份榮耀始終在我心間熠熠生輝。」4月1日,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攜手青藏鐵路集團公司,於拉林鐵路共同開啟「坐著高鐵看中國·尋訪藏家桃花源」主題採訪活動。身為青藏
戈壁藍莓吃上「定製餐」 - 天天要聞

戈壁藍莓吃上「定製餐」

站在山南市扎囊縣阿扎鄉的戈壁腹地,目之所及不再是記憶中的黃沙漫卷。成片的智能溫室在烈日下泛著銀光,這片曾在戈壁荒灘種出聖女果而聞名的「戈壁田園」,如今,能讓土壤要求極高的藍莓也在此紮根,上演著現代農業最震撼的逆襲劇本。
大貨車雨夜側翻 司機被困 民警變身「人梯」施救 - 天天要聞

大貨車雨夜側翻 司機被困 民警變身「人梯」施救

民警翻過大貨車時發現,司機王某已從駕駛室爬出,坐在車門上。由於腿部受傷,加上氣溫低,王某全身發抖,一時無法自行脫困。於是,民警用身體靠著車身,並提出讓司機王某踩著自己肩膀,助他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