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準備暫時收容1000名巴勒斯坦人!

2025年04月10日17:32:09 國際 1438

文丨陸棄

在加沙戰火持續、廢墟遍地的背景下,印度尼西亞總統普拉博沃9日表示,印尼願為部分受加沙戰爭影響的巴勒斯坦人提供臨時庇護,首批庇護人數或達1000人,主要為傷者、孤兒及心理創傷者。普拉博沃還強調,這不是永久安置,而是響應國際人道請求的「有限安排」,一旦局勢允許,這些人將返回家園。

印尼,準備暫時收容1000名巴勒斯坦人! - 天天要聞

聽上去,這是一次人道主義的善舉,是印尼對巴勒斯坦兄弟民族的真誠回應。然而,這份善意背後,卻掩藏著一個全球更大的政治博弈暗流:巴勒斯坦人正被系統性地推向流放的邊緣,「人道庇護」成了掩飾強行驅逐的道德外衣。

印尼此舉,與兩個月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公開提出「永久遷出巴勒斯坦人」的瘋狂建議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印尼政府毫不猶豫地表達了強烈反對,稱之為對巴勒斯坦主權的粗暴踐踏。而如今,當普拉博沃提出庇護方案時,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聲明「這只是臨時性安置」「前提是必須獲得多方許可」「他們必須最終返回加沙」。這種層層設限、字斟句酌,顯然是在極力避免這場「人道行動」被曲解為配合以色列與西方國家對巴勒斯坦的人口清洗計劃。

印尼,準備暫時收容1000名巴勒斯坦人! - 天天要聞

今天的加沙,不僅僅是一塊遭受空襲蹂躪的土地,更是一個正在被一點點從地圖和現實中抹除的國家軀體。從內察里姆走廊到莫拉格走廊,從費城走廊到全面圍困拉法,以色列正有計劃、系統性地將整個加沙地帶肢解、封鎖、驅逐。當它通過軍事封鎖切斷加沙人的退路時,卻又在外交場上遊說他國接納「部分平民」,美其名曰「出於人道考量」,實則就是在變相推動「沒有巴勒斯坦人的巴勒斯坦」。

因此,印尼的庇護計劃,必須明確劃清界限——是人道援助,而絕非難民轉移的前奏。只要它依附於以色列與其盟友的政治框架,就會被利用為「驅逐的合法化工具」;一旦庇護計劃擴展而失控,它就不再是對弱者的保護,而變成對強者侵略的默認。

更何況,以色列媒體早就試圖為「遷移巴勒斯坦人」製造輿論鋪墊。例如關於「100名加沙人將赴印尼從事建築工作」的報道就是一個典型誘餌——先以「就業」包裝人口轉移,再打著「自願」的旗號麻痹國際社會。印尼外交部雖在第一時間駁斥了這一消息,但這場輿論試探顯然不是空穴來風。這正是以色列和某些西方力量試圖打造「人道外衣下的地緣工程」最常用的手段。

印尼,準備暫時收容1000名巴勒斯坦人! - 天天要聞

另外,在這場災難中諷刺的是,阿拉伯世界大多選擇沉默或迴避,土耳其、埃及、約旦雖在政治表態上支持巴勒斯坦,但在實際行動上幾乎沒有任何接納舉措。倒是印尼,一個與巴勒斯坦並無直接地緣關係、長期堅持反對以色列佔領的國家,率先主動承擔責任。印尼的舉動,是良知的表現,但也間接揭露了其他穆斯林國家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道義逃逸。

當前國際形勢極為複雜,美以聯盟繼續掌握輿論主導權,聯合國安理會因美國一票否決機制幾乎形同癱瘓,「兩國方案」已成擺設,阿拉伯聯盟內部四分五裂。在這種局面下,印尼作為全球最大穆斯林國家之一,其任何行動都具有戰略信號意義。庇護計劃一旦擴大、走偏,便可能被以色列利用為對外宣傳的「人道成就」:看,連穆斯林國家都接受遷出方案,難道這不是共識?這種輿論陷阱一旦成型,巴勒斯坦就真正從「主權爭奪者」變成「人道接受者」。

對此,必須強調,庇護不是流放,人道不是清洗的借口。庇護的意義,只能是為逃離戰火的人提供暫時安身之地,並為其爭取返回家園的權利,而不是成為製造新難民的中轉站。印尼要做的是在庇護之外,更加積極地推動國際社會對以色列佔領行徑的追責;不僅收容難民,更要為難民的「歸還權利」發聲吶喊。否則,即使接納再多巴勒斯坦人,也不過是幫凶在擦洗屠刀上的血跡。普拉博沃的一句話值得銘記:「他們只能暫時待在這裡。」是的,他們的家在加沙,而不是任何別國的收容所。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探尋跨區域非法獵捕野生動物治理鑰匙 - 天天要聞

探尋跨區域非法獵捕野生動物治理鑰匙

被不起訴人的住所地和違法行為地均在不同的州、市甚至不同的省份,如何落實行政處罰?日前,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檢察院通過向異地行政機關制發檢察意見書,並以辦案為契機,實現湘黔四地聯動會簽行刑反向銜接工作協作機制,為一起跨區域涉非法狩獵行刑反向銜接案件畫上圓滿句號。
科技讓高原老人安享晚年生活 - 天天要聞

科技讓高原老人安享晚年生活

自2024年7月以來,拉薩市城關區已為1263名高齡、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難老人家裡配備了護理床、制氧機以及床頭「一鍵呼叫」等智能設備,這些設備的數據都會連接到市級智慧養老數據聚合平台,實現統一管理,為老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與安全保障。
2021年,貴州一男子靠養牛發家致富,年收入高達700多萬 - 天天要聞

2021年,貴州一男子靠養牛發家致富,年收入高達700多萬

2021年,貴州一男子憑藉一手獨特的養牛方法,養殖一頭牛他就能凈賺一萬多元,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他還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創立了一套以養牛為主的立體循環農業模式,通過使用這種模式,他的年收入高達700多萬元,那麼他的這套養牛方法究竟有何獨特之處呢?
拉林鐵路守望者:在雪域「天路」托起365個「扎西德勒」 - 天天要聞

拉林鐵路守望者:在雪域「天路」托起365個「扎西德勒」

「回溯至2021年,青藏鐵路拉林線開通之際,我便投身到這條線路的工作當中,能夠深度參與拉林鐵路的運營,這份榮耀始終在我心間熠熠生輝。」4月1日,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攜手青藏鐵路集團公司,於拉林鐵路共同開啟「坐著高鐵看中國·尋訪藏家桃花源」主題採訪活動。身為青藏
戈壁藍莓吃上「定製餐」 - 天天要聞

戈壁藍莓吃上「定製餐」

站在山南市扎囊縣阿扎鄉的戈壁腹地,目之所及不再是記憶中的黃沙漫卷。成片的智能溫室在烈日下泛著銀光,這片曾在戈壁荒灘種出聖女果而聞名的「戈壁田園」,如今,能讓土壤要求極高的藍莓也在此紮根,上演著現代農業最震撼的逆襲劇本。
大貨車雨夜側翻 司機被困 民警變身「人梯」施救 - 天天要聞

大貨車雨夜側翻 司機被困 民警變身「人梯」施救

民警翻過大貨車時發現,司機王某已從駕駛室爬出,坐在車門上。由於腿部受傷,加上氣溫低,王某全身發抖,一時無法自行脫困。於是,民警用身體靠著車身,並提出讓司機王某踩著自己肩膀,助他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