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訊】2025年4月9日,歐盟27國以26票贊成、1票反對的壓倒性優勢通過對美反制關稅決議,對價值21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加征25%關稅。
這一舉措直接回應特朗普政府對歐盟鋼鋁產品加征的25%關稅,以及針對所有歐盟商品的20%「對等關稅」。
這場始於金屬製品的貿易摩擦,正演變為橫跨大西洋的經濟對抗,全球產業鏈與資本市場陷入震蕩。
根據歐盟委員會公布的清單,大豆、牛肉、煙草、鑽石等商品成為重點打擊目標,其中82.5%來自美國「紅州」路易斯安那州的大豆首當其衝。
這一精準打擊策略直指特朗普核心票倉,與法國提議的「反脅迫工具」(ACI)形成聯動——若談判無果,歐盟或將對美國科技服務、金融市場實施更廣泛限制。
美國關稅政策的連鎖反應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組合拳呈現明顯的「產業打擊」特徵。2025年3月生效的鋼鋁關稅已導致歐盟鋼鐵出口商損失18億歐元,德國蒂森克虜伯等企業被迫裁員5%。4月2日推出的「對等關稅」更將70%的歐盟對美出口納入徵稅範圍,涉及汽車、機械、醫藥等核心產業,年貿易額達3800億歐元。
這種「一刀切」政策引發全球供應鏈地震。比利時預計經濟損失將達GDP的2%,化工、製藥行業面臨120億歐元衝擊;德國巴斯夫宣布推遲12億美元的美國工廠擴建計劃,轉而加大東南亞投資。
更嚴峻的是,美國消費者正承受關稅轉嫁壓力——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美國家庭年均支出將增加4200美元,通脹率可能攀升2.6%。
歐盟反制措施的雙重邏輯
歐盟的報復行動展現「精準打擊+戰略威懾」的複合策略。首輪25%關稅聚焦美國農業與製造業,如路易斯安那州的大豆、堪薩斯州的牛肉,這些商品70%依賴歐盟市場。
此舉既削弱特朗普選民基礎,又為後續談判預留空間——歐盟明確表示,若美國取消關稅,願將汽車和工業品關稅降至零。
更深層的博弈發生在服務貿易領域。法國、德國推動啟用「反脅迫工具」,計劃限制美國科技服務准入,打擊其1126億美元的服務貿易順差。
這一「貿易火箭炮」若落地,可能直接衝擊蘋果、亞馬遜等企業的歐洲市場,迫使美國回到談判桌前。
全球貿易格局的蝴蝶效應
這場貿易戰已引發資本市場劇烈震蕩。4月7日,全球股市蒸發6萬億美元,道瓊斯指數單周跌幅達5.3%,投資者擔憂貿易壁壘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速0.8個百分點。企業層面,彪馬、昂跑等歐洲品牌因東南亞產能受限,股價三日暴跌17%,被迫加速供應鏈重組。
發展中國家成為無辜受害者。非洲可可出口商因歐美貿易分流,價格下跌12%;越南鞋類企業失去美國市場後,30萬工人面臨失業風險。世界銀行警告,若美歐衝突升級,2025年全球貿易量可能萎縮2.3%,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衝擊。
機構觀點:對話仍是唯一出路
「關稅戰沒有贏家,只會製造更多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指出,「美國每損失1美元貿易額,全球經濟將連帶縮水2.5美元。」她建議雙方設立「關稅豁免清單」,優先保障藥品、半導體等戰略物資流通。
歐盟內部也在反思對抗成本。義大利總理梅洛尼雖支持反制,但呼籲「以談判替代對抗」,擔心貿易戰加劇歐洲能源危機。德國工業聯合會則警告,若美國對藥品加征關稅,歐洲患者可能面臨抗癌藥物短缺。
這場橫跨大西洋的經濟對峙,本質是全球化退潮期的規則之爭。當特朗普試圖用關稅重塑貿易格局,歐盟以「精準打擊」捍衛自身利益,而全球經濟正為這場權力重構付出沉重代價。如何在保護主義浪潮中尋找平衡,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