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宣布實施「對等關稅」政策,持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招致多國強烈反制,更在美國國內掀起物價飆升、股市暴跌、經濟衰退隱憂加劇等連鎖反應。
美國號稱「捍衛美國利益」,頻頻宣揚「對等」邏輯,但深入分析其政策內核、經濟數據與歷史經驗,便會發現其邏輯充滿矛盾。
(一)
從其加稅邏輯看,這是一個偽命題下的「公平陷阱」。
美國方面不斷宣稱自己在全球貿易中「吃虧」,要用「對等關稅」來迫使貿易夥伴降低壁壘,實現所謂「真正公平」。然而,這種「對等關稅」名義上是將美國的進口稅率與他國關稅、增值稅、非關稅壁壘等「綜合稅率」對齊,實際操作演變為簡單套用「貿易逆差/進口總額」的比例來推算稅率,儼然將貿易逆差直接等同於徵稅依據。
比如,美國對歐盟加征20%關稅時,聲稱歐盟的「綜合稅率高達39%」,卻並未接受任何國際機構的核驗;對越南加征46%關稅,更是僅憑美越貿易逆差佔美國對越進口額的比重,與越南自身的實際稅率毫無關聯。從本質上看,美國所謂「對等」,不過是以逆差規模為借口倒推懲罰性關稅,彰顯了政治化的霸權邏輯。
具體到貿易逆差,更是陷入片面敘事。美國反覆強調2024年貨物貿易逆差達1.21萬億美元,卻很少提及其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壓倒性優勢。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突破1萬億美元,2024年順差總額近3000億美元,其中知識產權、專利許可、影視版權、軟體服務等領域每年貢獻數千億美元收入。這種「貨物逆差+服務順差」的複合結構,恰恰反映了美國在全球價值鏈高端的壟斷地位。若他國以「對等」邏輯對好萊塢電影或微軟系統加征關稅,美國又將如何應對?
更進一步說,「吃虧論」還掩蓋了美元霸權與跨國利潤轉移的真相。特朗普政府忽視美國企業通過離岸架構、轉移定價等手段,將海外利潤滯留避稅天堂的現實。美國企業海外未匯回利潤既未計入國內gdp,也未轉化為本土再投資,而是通過資本迴流支撐美股泡沫。因此,美國所宣稱的巨額貿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與跨國資本逐利的必然結果,而非所謂「遭受他國掠奪」。
這種建立在混亂統計假象之上的「吃虧論」,說到底只是美國政府政治化經濟議題、為加征關稅尋找合理性的一種手段,折射出美國以數字遊戲為外衣的演算法霸權與雙重標準。
(二)
從美國加稅效果看,已經陷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困境。
供應鏈具有疊加效應,實際關稅成本往往嵌於整個供應鏈中,從原材料到中間產品再到終端消費都可能被「加碼」。以電動汽車為例,鋰、鈷等關鍵原料主要進口自澳大利亞、智利;核心加工環節依賴中國的稀土提純技術,組裝環節可能在墨西哥完成。若對各環節均施加不同幅度的關稅,最終整車成本可能累積增加超過50%。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智能手機、家電、鋼鐵等行業,關稅的多級傳導使得表面上「對等」的稅率遠不能反映實際企業和消費者承擔的額外成本。
與此同時,加征關稅的成本最終轉嫁給國內消費者,美國國內工薪階層要面臨通脹和稅負的雙重夾擊。超市購物、汽車購置、家電更新等日常消費成本均會明顯攀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壓力將更為凸顯。為抑制因關稅引發的通脹,美聯儲被迫維持高利率,房貸、車貸等債務負擔水漲船高,形成「物價—利率—債務」持續加劇的循環。
對於製造業而言,同樣存在「迴旋鏢效應」。美國政府希望借關稅保護本土製造,卻在無形中推高了原材料及零部件的採購成本,反令美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進一步下滑。以德國汽車業為例,美國對歐盟汽車加征20%關稅後,德系車企加快向墨西哥轉移產能,藉助美墨加協定規避高關稅,導致美國市場「高成本—低質量—低銷量」的惡性循環。
(三)
從國際影響看,所謂「美國優先」逐漸演變成「美國孤立」。
多邊反制聯盟正在形成。在美國單方面大幅加征關稅後,歐盟迅速推出數十頁報復性清單,對美國農機、數字服務等商品加征關稅;中國則對美國產品徵收34%關稅,並將相關問題訴諸wto;拉美諸國也聯合發布「經濟對等法案」。與此同時,美元霸權地位受到衝擊,去美元化進程加快,2025年3月,美元對歐元匯率大幅下跌、黃金價格飆漲,種種跡象都表明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在以多邊協同反制美國的單邊行徑。
歷史的幽靈也在當下重現。《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曾於上世紀30年代引發全球貿易的斷崖式下跌,美國出口縮水過半,最終將經濟拖入大蕭條的泥沼。如今美國平均關稅稅率從2.5%飆升至近20%,已逼近1933年的水平。多家智庫警告稱,若加征關稅政策延續數月,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將迅速攀升,全面貿易戰還會進一步推高通脹、拖累gdp增長。從歷史經驗來看,單邊保護主義無異於捆綁世界經濟一同墜落。
更深層次的影響在於,這種加稅做法加速了美國的戰略透支與霸權衰落。面對製造業空心化、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美聯儲難以左右的通脹壓力,美國政府卻不斷在選舉政治中綁架政策方向。為「讓美國再次偉大」而鼓噪的種種單邊舉措,實際上暴露了美國金融與產業結構的脆弱性,也嚴重削弱了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號召力。這場「經濟自殺」式的加稅,終將成為美國失去全球領導地位的催化劑。
(四)
美國的「加稅」,本質上是一場以單邊霸凌替代多邊合作、以政治話術掩蓋經濟規律的保護主義實驗。
發展是世界各國的普遍權利,而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絕大多數相信公平與正義的國家,都會選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
一個更加公平、透明的國際貿易新秩序,呼喚多邊磋商、互利共贏,走出這場「數字遊戲」。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
作者:黃宇軒
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發展合作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