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美國媒體報道,特朗普計劃將沙烏地阿拉伯定為其總統回歸後的首訪地,引發了廣泛熱議。
然而,據多家媒體報道,特朗普此次訪問背後附帶明顯的「交易條件」:沙特需在未來四年內向美國投資一萬億美元。
這一「出錢換首訪」的提議,再次彰顯了特朗普交易型外交的特質。
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延續:1萬億美元的高昂要價
特朗普的外交風格一向以直接且注重經濟收益著稱。
回顧2017年,當時上任總統僅幾個月的特朗普便破例將沙特作為首個出訪國家,這一決定打破了以往美國總統首訪多選擇歐洲或鄰國的慣例。
這一動作並非隨意,而是基於美國與沙特的深厚經濟聯繫及其在中東的戰略地位。
訪問期間,特朗普與沙特簽署了價值110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同時達成了未來十年3500億美元的合作計劃,鞏固了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
如今,特朗普再次將首訪地瞄準沙特,但這次的「要價」明顯更高。
據axios報道,特朗普明確表示,若沙特願意在四年內向美國投資一萬億美元,他便會選擇訪問沙特。
這一提議不僅展示了特朗普將外交視為經濟交易的鮮明風格,也折射出他對沙特資金的高度依賴。
近年來,沙特積極推進「願景2030」計劃,以實現經濟多元化轉型,這使其在對外投資上表現出巨大的潛力。
沙特的條件與意圖:俄烏衝突成為關鍵變數
然而,儘管沙特對特朗普的提議表現出一定的興趣,但並非完全接受。
據消息人士透露,沙特方面提出了附加條件——須在俄烏衝突停火後再安排這次訪問。
這一表態隱藏著沙特對國際局勢的深度考量。
一方面,沙特需要美國的支持來平衡伊朗等地區競爭對手,但同時也必須避免在俄烏衝突中過於偏向西方,以維護其與俄羅斯的合作關係。
作為歐佩克+成員國,沙特與俄羅斯在石油減產協議上的合作對其經濟利益至關重要。
此外,沙特還希望通過這種姿態向外界傳遞其外交自主性,避免被視為美國的附庸。
俄烏衝突對中東國家的政策布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沙特等國一方面在能源價格和石油減產等問題上與俄羅斯密切合作,另一方面也在持續深化與美國的軍事與經濟聯繫。
因此,沙特提出的條件不僅是對特朗普提議的回應,更是其試圖在大國博弈中尋求平衡的體現。
中美中東博弈:截然不同的路徑選擇
在中東事務上,美國與中國的政策路徑展現出顯著的差異。
長期以來,美國通過軍事干預和盟友布局維持其在中東的主導地位,但這種方式也帶來了衝突與動蕩。
從伊拉克戰爭到敘利亞問題,美國的干預政策一再引發爭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與中東國家的信任。
特朗普執政期間的「交易型外交」雖被視為一種務實的轉變,但其短視性也受到批評。
相比之下,中國選擇了一條以經貿合作和和平促談為核心的中東政策路線。
比起美國的「金錢外交」,中國更願意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大力推進與中東國家的經濟合作。
據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貿易額已超過3980億美元,十年增長超10倍。
此外,中國還在中東和平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023年3月,中國成功促成伊朗與沙特恢復外交關係,這一重大成果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中東的信譽與話語權。
中國的中東外交方針強調「和平優先、公正至上」,主張通過對話解決爭端,避免外部勢力干預。
例如,在巴以衝突問題上,中國多次呼籲尊重地區國家主權,主張通過「兩國方案」實現和平。
這種不帶強制性、不附加條件的合作方式,正在贏得越來越多中東國家的信任。
沙特的多邊平衡:在大國之間遊走
作為中東地區的核心國家,沙特近年來的外交策略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儘管與美國的軍事聯盟根深蒂固,但沙特並未將其外交選項局限於美方。
近年來,沙特積極發展與中國的合作關係,在能源、科技、基建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
同時,沙特還通過歐佩克+機制與俄羅斯保持了穩定的能源合作。
這一多邊平衡策略並非沙特獨特現象。
阿聯酋、卡達等其他中東國家也在中美俄三方博弈中採取了類似的姿態。
例如,阿聯酋近年來在高科技、綠色能源領域與中國展開合作,同時繼續保持與美國的軍事聯繫;而卡達則通過能源外交在中美之間靈活周旋。
結語
特朗普提出的「1萬億美元換首訪」提議,再次將沙特置於國際輿論的聚光燈下。
沙特的回應與條件,反映了其面對複雜國際局勢時的審慎與自信。
在未來的中東格局中,沙特及其他地區國家的策略選擇,仍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美博弈的影響。
相比美國的交易型外交,中國以和平與合作為核心的中東政策正在逐漸贏得地區國家的青睞。
中東未來的走向,或許將不再是某一個大國的獨奏,而是多方利益平衡下的合唱。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出錢換首訪?「特朗普擬5月中旬出訪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