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既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也是經濟增長的推進器,這是人類經濟發展歷史的經驗,也是建立在「比較優勢理論」上的經濟學定論。所以當全球自由貿易環境遭遇逆潮時,中國經濟的最優選擇必然是,以確定性的擴大開放,應對不確定性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
中國企業家的投資決策需要確定性,外資企業的投資決策同樣需要確定性,哪裡的市場增長潛力最大,哪裡的自由貿易環境最佳,哪裡就是全球企業家最青睞的投資地,而中國正在給全球政治家和企業家傳遞這種信息,無論是投資,還是共享市場,中國經濟給出的確定性最強。
3月28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40餘位外資企業全球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和商協會代表參加會見。
習近平主席在交流中傳遞了幾個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一,外資企業來華投資,帶動了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促進了中國技術和管理進步,助推了中國改革開放;第二,中國事業舞台大,市場前景廣,政策預期穩,安全形勢好,正是有利於外資企業投資興業的一方沃土;第三,中國和外資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要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共同維護開放合作的國際環境。
中國的發展需要外資,外資的發展也需要中國,雙方要攜手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這三件事給出的就是最大的確定性。但是,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其實正在變得更加複雜多變、撲朔迷離。
就在此前的3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公告,以保護國家安全為由,將從下月開始對所有進口乘用車、輕型卡車、關鍵汽車零部件加征25%關稅。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上稱,如果加拿大和歐盟聯合起來反制美國,美國將進一步大幅提高關稅水平。
對此,加總理稱加遭「直接攻擊」,歐盟方面稱美國新關稅政策害人害己,日本政府強烈要求撤銷相關關稅政策。美國政府的一系列不確定性的「關稅大棒」,持續引發了資本市場的動蕩和對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擔憂。
一方面是持續開放的確定性,一方面是「關稅大棒」的不確定性,如何應對,全球各個國家的政府和企業都會有自己的選擇。對中國而言,以確定性開放,應對不確定性環境,就是自己的選擇,而且,還在反反覆復地闡述這一主張,用行動實踐這一主張。
3月23日,李強總理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並發表演講,提出了三個視角:第一個視角,是從「春節經濟」來看中國的發展活力;第二個視角,是從全國兩會來讀中國的經濟政策;第三個視角,就是從國際變局來思考世界發展進步的人間正道。
具體而言,就是「當今世界經濟碎片化加劇、不穩定不確定性上升,更需要國家開放市場、企業共享資源」,而中國「將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堅定不移推進開放合作,繼續敞開懷抱歡迎各國企業,努力做全球和平發展的穩定性、確定性力量」。
3月27日,李強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法國外長巴羅,表示「中法作為獨立、成熟、有擔當的大國,應該加強溝通協作,為兩國和全球共同發展注入更多穩定性、確定性」。而巴羅也表示,「法方反對貿易戰,支持歐中加強對話合作,拓展更多積極議程」。
3月27日,丁薛祥副總理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發表主旨演講,又提出「全球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我們要同心協力、攜手前行,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迎全球性挑戰,共建亞洲家園,共創亞洲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不斷地強調以確定性的開放應對不確定性的環境,這是我們對外的態度,也是對內發展的需求,而當下更重要的事情,還是要扎紮實實做好提振消費、提振內需這一個關鍵核心。因為,只有中國經濟的回升向好態勢更加鞏固,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的動能更加強勁,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更加優化,中國的市場才會更加有活力,也才能為全球經濟注入更多更大的確定性。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