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印度媒體《印度快報》3月24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面對步步緊逼的美國關稅以及中印關係逐漸改善的新局面,印度正考慮放寬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後對華實施的一系列貿易、航班和簽證限制,並為中國投資打開大門,方便中方企業與印度合作夥伴共同在印度投資,包括允許中印企業組建合資公司,但中方需作為少數股東。消息人士說,印度在商業關係上與中國和解是不可避免的,這只是時間問題,還能藉此向美國發出信號以對沖施壓。
報道稱,隨著中印邊境緊張局勢有所緩和,印度決策者現在更願意提升雙邊經濟關係。尤其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就關稅問題不斷向印度施壓之際,人們認為這是改善對華關係的有利契機。今年2月印度總理莫迪訪美時,特朗普一度當面指責稱「印度加征的關稅比其他任何國家都高」。
當地時間2月13日,莫迪和特朗普在白宮會見記者 美聯社視頻截圖
消息人士透露,印度有關部門正在討論放寬或取消五年前中印邊境衝突後對華實施的一些貿易和投資限制。
有望實現的內容包括放寬對中國人員的簽證限制,取消對進口貨物的一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一些中國應用程序也可能會解禁。恢復航班和向中國學者發放簽證等事項則正在考慮之中。此外,印度或願意放寬對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限制。
兩位消息人士說,相關磋商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放寬限制的措施可能會在未來幾周內宣布。印度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與中國加深經濟對話與合作可以作為一種對沖方式,向美國發出信號——印度可以重新開始與中國做生意。據悉,印度財政部最近做了一個報告,支持在本財政年度放寬一些限制。
印度財政部、工商部和外交部尚未回應媒體的置評請求。
一位消息人士稱,在商業關係上與中國和解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特朗普時代,這只是時間問題,但具體的實施方式仍處於政府內部討論,消除貿易壁壘是產業界的要求,尤其是中小企業部門。
印度政府還可能會放寬對參與基礎設施項目的中國工人或技術人員的簽證政策,因為這些項目涉及重型基礎設施設備的進口及安裝和運營。在過去幾年裡,印度政府收緊了對在印工作的中國人簽證延期的審查程序。
這位消息人士稱:「既然我們無論如何都會被迫降低關稅(以適應特朗普政府),那麼放寬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最終是有意義的,特別是對印度無法大規模生產的原材料和產品。」
「所以政府的觀點是,雖然不會主動採取措施鼓勵與中國貿易,但可以消除一些阻礙。印度工業界也一直在遊說。這可能包括取消對印度港口來自中國貨物的全面禁令和限制。」
一位高級政府官員表示,印度可能會逐步向中國投資打開大門,方便中國大陸公司與印度合作夥伴共同在印度投資,包括允許中印企業組建合資公司,但中方需作為少數股東。
2022年7月27日,印度加爾各答,一家oppo和vivo商店。中國手機製造商oppo、vivo和小米佔據了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60%。 視覺中國
《印度快報》稱,儘管西方公司為了降低供應鏈風險制定了所謂「中國+1」策略,即尋找中國之外的替代項目,但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niti aayog)去年12月的一份報告指出,印度未能很好抓住這一契機,「迄今成效有限」。
印度政府的經濟學家也承認,印度或世界其他國家與中國脫鉤並不容易,印度面臨在中國投資和中國進口之間做出選擇。
就在3月21日,路透社援引四名政府官員的消息獨家報道稱,莫迪政府已決定終止一項價值230億美元的生產激勵政策,初衷是為了吸引企業離開中國。
2020年,莫迪政府推出雄心勃勃的所謂「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即鼓勵汽車零部件、航空、電子、化學品、食品加工、藥品、無人機、家電、可再生能源、電信等14個領域的製造業企業在印度國內擴大生產,並根據生產情況由政府提供現金獎勵。公開記錄顯示,包括蘋果供應商富士康和印度企業集團信實工業在內的約750家公司簽署了pli。
但令人尷尬的是,當初的計劃是,到2025年將印度製造業占國民經濟的比例提升至25%,可四年之後,印度製造業占國民經濟的比例不升反降,已從當年的15.4% 降至如今的14.3%。
兩名印度官員表示,如今該計劃不會擴展到14個試點行業之外,且儘管一些參與企業提出了延長請求,生產截止日期也不會延長。路透社掌握了解到的政府文件和往來信件顯示,許多參與該計劃的企業未能啟動生產,而另一些完成生產目標的企業則發現,印度政府支付補貼的速度緩慢。
3月5日,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在出席一場活動時表示,印度希望與中國「建立穩定關係」,並且印度的利益能「受到尊重」,敏感性問題也「得到承認」。
今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約翰內斯堡會見蘇傑生。王毅說,雙方一致同意,中印作為兩大文明古國和兩個相鄰大國,應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成就。以此為遵循,兩國各層級交往有序恢復,邊境問題特別代表就妥善處理具體分歧達成共識。中印恢復互信、實現合作共贏符合兩國人民共同期待。
王毅指出,雙方要以兩國領導人共識為根本遵循,確保雙邊關係始終走在正確的軌道上。中方願同印方一道,規劃好兩國建交75周年紀念活動,為雙邊關係發展注入新動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