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張家棟 編輯/高莘】
據《金融時報》當地時間3月23日報道,國際汽車製造商正在將車輛和核心零部件運往美國,以應對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一輪的關稅。
有業內人士表示,運載汽車的船隻已被派往亞洲和歐洲,這將比平時向美國運送的汽車多出「數千輛」。
航運公司華倫威爾森貨船 彭博社
汽車運輸公司華倫·威爾森 (wallenius wilhelmsen) 的首席執行官拉塞·克里斯托弗森(lasse kristoffersen)表示,「亞洲的貨運量超過了我們能從客戶那裡接收的數量」。
他表示,公司已經增加了運力來滿足需求,並補充說,如果不是因為該行業缺乏汽車運輸船,運力增幅還會更大。
另一位航運業高管也表示,現代和起亞等韓國汽車製造商也正試圖在新的關稅期限前向美國運送更多汽車。現代表示:「我們不斷優化運輸計劃,以適應市場狀況。」
隨著特朗普表示將在4月2日對美國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日期的臨近,以及他承諾對墨西哥和加拿大進口產品徵收25%關稅的30天寬限期即將結束,汽車行業正抓緊這一最後的低稅率窗口期向美國運輸汽車。
據統計,這一熱潮導致2月份歐盟對美國的汽車出貨量同比增長22%,日本對美國的汽車出貨量增長14%,韓國對北美的出貨量增長15%。
汽車運輸監測平台esgian的高級副總裁斯蒂安·奧姆利 (stian omli) 表示,從歐洲前往美國的船隻數量明顯增加。「我們確實看到歐洲的貨運量有所增加,而且我們可能很快就會看到東亞的貨運量增加,」他還補充稱,「有很多汽車運輸船報告說他們將前往美國,這清楚地表明運輸活動有所增加。」
不止於其他地區,北美自身的貿易吞吐量也在增加。stellantis表示,該公司正在將庫存運過邊境到其美國工廠,並在一個月的停產期間生產更多汽車。該公司首席財務官道格·奧斯特曼(doug ostermann)在近日聲稱,「我們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生產的汽車,保持了目前經銷商處有相當充足的庫存,大部分汽車大概可以維持70到80天的供應。」
與stellantis相同,本田也正計劃從墨西哥和加拿大提前向美國發貨。
不過,《金融時報》表示,汽車行業內對待特朗普關稅做法並非完全一致。與上述汽車製造商相比,豐田仍選擇按兵不動,該公司表示,「由於預計未來也可能不徵收關稅,所以該公司並未增加從日本(或其他國家)向美國進口的汽車數量。」
美國國際汽車經銷商協會首席執行官科迪·勒斯克(cody lusk)表示,更大的不確定性在於,關稅將持續多久以及最終將適用於誰。「我們都在等著看,每個國家是否會受到不同的對待。」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