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中國氣象報 中國氣象局

針對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世界氣象組織(WMO)主席阿卜杜拉·艾哈邁德·阿爾曼杜斯表示,差距體現在兩個核心維度,即技術能力差距與國際協作差距。
「WMO會員層面的差距主要在於能力建設方面的差距。」阿爾曼杜斯說。根據WMO和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UNDRR)《2024年全球多災種預警系統現狀》,全球預警覆蓋率雖達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仍然落後,僅有40%的國家建立了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因此,阿爾曼杜斯代表WMO強烈呼籲全球共同努力,各國政府應高度重視並加大投入,攜手幫助欠發達國家儘早建立有效的早期預警系統。
另一個差距出現在全民早期預警倡議四大支柱間的國際協作中。阿爾曼杜斯表示,全民早期預警倡議是一項開創性倡議,不僅強調技術和業務預警系統發展,還將在加強各支柱系統建設的同時,通過強化各支柱間的聯動,攜手打造一個整體的社會運行價值鏈。
聚焦WMO內部 新技術引領直面挑戰
阿爾曼杜斯指出,他最為關注的是WMO內部的差距。「WMO需要進一步提升對極端事件的全球監測、短臨預警、中期和長期預報能力。這需要WMO內部各機構緊密合作。」他告訴記者。
具體來說,世界氣象大會和WMO執行理事會要加強戰略指引、進度督導和治理協調;WMO技術委員會和研究理事會要加強對人工智慧等先進科技的開發和利用;WMO各區域協會要加強區域會員間合作交流,分享最佳實踐和成功經驗。「這將是WMO對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倡議的最大貢獻。」他表示。
針對當前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阿爾曼杜斯堅信這一新興技術勢必在四大支柱發展中起到巨大技術革新和發展驅動作用。「我希望WMO迅速行動起來,把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對多災種特別是極端事件的監測、預警和預報領域,提升監測預報預警準確性、及時性。」他期待,未來,人工智慧等技術在WMO得到更多的應用。
期待中國更大「引領性貢獻」
「我多次到訪中國,深切感受到中國氣象事業的飛速發展並為之由衷讚賞,特別是中國政府對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倡議的深入洞見和積極響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阿爾曼杜斯說。
「2023年在北京參加『一帶一路』全民早期預警高層論壇暨第50期多國別考察活動時,我又加深了對中國構建的現代化高質量氣象業務體系,以及在氣象預報預警、災害防禦和應急響應聯動等方面擁有的豐富實踐經驗的認識。」阿爾曼杜斯高度讚賞中國積極響應全民早期預警倡議的實際行動。他還提到,「出席會議的20多個WMO會員代表表示,中國在早期預警等相關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術,他們在區域和國家層面上緊密合作的經驗及成效,也讓與會者受益匪淺。」
作為長期參與全球氣象治理的從業者,阿爾曼杜斯始終關注中國在氣象領域的發展與突破。
「中國作為WMO全球氣象業務的關鍵參與者,具有全球領先的專業知識和技術,以及極為完善的氣象服務體制,我十分讚賞中國願與WMO會員共享資源、深化合作、共同發展。」阿爾曼杜斯說。
「中國是WMO會員中少數幾個擁有氣象法的國家之一。」他特別指出,中國的氣象法既保障了氣象事業穩定可持續發展,又明確了氣象預報預警官方權威聲音的地位和各級政府的責任,「這就是中國在減災防災領域取得如此顯著成效的最佳註腳。」
他還讚賞中國在WMO全球觀測和信息系統等領域作出的巨大貢獻。「過去10多年來,中國已為30多個WMO發展中國家會員提供了包括風雲氣象衛星接收和應用系統、自動氣象站、預警接收終端和氣象演播室等在內的各類裝備和技術支持。」阿爾曼杜斯向記者列舉。
「此外,中國還支持WMO教育培訓並提供獎學金,這一貢獻在WMO會員當中名列首位。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長期和中期發展規劃等先進理念,都值得WMO各會員借鑒學習。」他對此非常認可。
談到未來全球氣象治理,阿爾曼杜斯表示:「我期待中國在WMO未來戰略發展、WMO治理、加強國際和區域合作、發展人工智慧等方面作出更大引領性貢獻,也希望中國圍繞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為WMO會員繼續樹立典範。」
作者:劉淑喬
原標題:《世界氣象組織主席阿卜杜拉·艾哈邁德·阿爾曼杜斯:中國氣象方案惠及全球 期待為國際氣象治理作出引領性貢獻》
閱讀原文
來源:中國氣象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