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家尼日近日再次進入外界視野。不同於上次趕跑在尼日的法國人,尼日當局這次把矛頭對準了中國人,露出了一個危險的苗頭。
據報道,尼日當局已經要求3名中國高管在48小時內離境,涉及的企業包括負責開採原油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負責石油出口管道的西非石油管道公司,以及津德爾煉油廠。與此同時,他們吊銷了中資陽光國際酒店的營業執照。
【中國公司在尼日開採和出口石油】
在驅逐中國高管一事上,尼日方面並沒有直接給出理由。不過,尼日石油部長奧馬魯一個月前的一番話,其實已經說出了答案。他指責外國人的平均工資是尼日人的6倍,並聲稱津德爾煉油廠使用了中國管理方式。
一名支持尼日當局的活動家則聲稱,這些被驅逐的中國高管沒有確保尼日人真正從國家財富中受益。
至於吊銷中資酒店一事,尼日當局給出的理由是這家酒店存在「歧視性做法和濫用禁令」、「禁止其他國籍人員進入」「存在稅務造假的嫌疑」。
【消息稱尼日下令三名中國石油高管離開該國】
在尼日當局的敘事里,當地人成為了「弱勢」的一方,中國人「不講道理」「高高在上」。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有人注意到,尼日當局這一系列的動作,或許與借中企的一筆錢有關。
把時間撥回到去年初。彼時的尼日剛剛趕走法國人,但整個國家深陷經濟危機。為了確保原油出口,新上台的尼日當局向中石油借了4億美元的預付款貸款,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然而在一年過後,到了該還錢的時候,尼日當局不樂意了,這也就有了開頭的這些事情。這其實就是勒索,之所以拋出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只不過是為了操縱國內輿論,嘗試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民眾對尼日當局這種行為、乃至整個政權合法性的認可。
【在政變後成為國家領導人的尼日將軍蒂亞尼】
要知道,現在的尼日政府,是在前年通過政變上台的。雖然通過趕走法國人,得到了部分民眾的認可,但也不是所有尼日人都承認這個政權。目前在尼日境內,還有反政府武裝活動。
或許在尼日當局看來,通過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煽動國內的情緒,中企也不得不吞下苦果。
只不過,他們恐怕打錯算盤了。
如果是正常的糾紛或者法律問題,那麼該談判談判、該走程序走程序,但尼日當局試圖通過勒索的方式,逼中企吃虧的做法,顯然不在此列。
【在趕走法國人時,尼日人的民族情緒高漲】
這件事情一旦處理不好,產生的影響是極為惡劣的。到時候別說尼日,其他國家也可能動這個歪心思。如果事情真的發展到這個地步,對中企出海乃至中國的對外合作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既然尼日當局之前與中企白紙黑字簽了協議,就必須老老實實履行。相信以中企的專業性,關於可能出現的尼日還不上錢情況,在協議中也會有所體現。
尼日當局必須清楚,中企在該國的投資是雙贏的,而不是中國在掠奪他們的資源。中企在尼日的合作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中石油在2011年11月投資建設的上下游一體化項目,讓這個國家成為了產油國。2023年11月,建成投產的中石油二期項目,幫助尼日成為原油出口國。
中企帶來的積極變化,對尼日人來說是有目共睹的。
【中國向尼日提供援助】
要知道,尼日是法國的殖民地,國內也一直有親西方的勢力。中企走進來,本身就要面對不小的阻力。然而在這種背景下,中企依舊站穩了腳跟,已經說明了中國對尼日帶來的積極意義。
正因如此,尼日當局現在對中企的勒索行為,才顯得越發惡劣。
而站在我們的角度,這件事情也需要給我們敲響警鐘。中國堅持走「雙贏」「南南合作」的道路並沒有錯,但我們同時也要留一個心眼。一些國家政權更迭頻繁、社會不穩定、法治不完善,市場的空白讓中企能迅速落地,但也勢必要承擔相應風險。
能否建立科學的風控體系、拿出全面的預案,是關乎出海中企切身利益的要務。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至於尼日這次的事件將朝著什麼方向發展,需要等待中國這邊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