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郭怡琳 于娜 自貢、北京報道
3月19日至21日,第二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創新發展大會在四川省自貢市召開。此次大會以「共建·共治·共享——以社會心理服務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題,由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華夏時報社聯合主辦,旨在進一步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院長李韜表示,數字時代心理健康治理,應該修復「社會連接斷裂」,構建「數智賦能共同體」。直面數字技術衝擊下社會心理危機加劇的現狀,通過技術賦能、協同治理化解群體性焦慮,建設社會心理健康共同體。
社會治理「關鍵變數」
「去年以來多起無差別傷害事件,雖成因複雜,但共同折射出個體心理健康惡化、社會支持系統薄弱的現實。」李韜援引北師大團隊數據稱,當前中國心理問題呈現「高比例、廣覆蓋、低齡化、老齡化、職業易感化」特徵,並與經濟成本上升、極端現象增多形成惡性循環。
李韜以愛德華·霍普畫作《自助餐廳的陽光》為喻:「工業時代人與人的疏離催生了心理學對孤獨的研究,而數字時代技術連接加劇了群體性孤獨——夫妻對坐刷手機、同學聚會『線上社交』已成為真實寫照。」
而從社會理論視角剖析危機根源,李韜指出「馬克思強調『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塗爾干發現社會整合程度與自殺率呈反比。但數字時代的社會連接正從『禮俗主導』轉向『認同主導』,傳統理論解釋力已顯不足。」
在李韜看來,技術加速催生「群體性孤獨」與「現代性焦慮」。「德國學者羅薩指出,高速社會中『原地踏步的空虛感』會引發抑鬱;木心筆下《從前慢》的溫情,正被信息過載、社交媒體倦怠瓦解。」李韜認為,「這種斷裂導致情緒傳染呈病毒式蔓延,而『生存焦慮、價值迷茫、認知虛無』共同形成『心理危機三重奏』。「
技術賦能重構「關愛倫理」
「社會心理工作人命關天,需強化地方主官責任制,建立科學考核體系。」李韜特彆強調,國家正推進心理健康立法探索,通過「法治+數治」破解「干預方法有限、供給缺口巨大」難題。
面對挑戰,李韜建議通過「四維治理框架」解決當前問題。一、心理資本培育,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強調「建國之基發端於心理」。需要以社會心態建設為新質生產力「築基」。二、技術雙刃劍駕馭,嘗試探索家校社協同心理關愛數字平台,未來人工智慧或超越人類局限,開啟心理療愈新境界。三、協同治理破「九龍治水」,改變權責不清、資源分散現狀,試點醫保支持心理諮詢、立法保障心理健康權益,建立監測—預警—干預—全鏈條機制。四、「關愛倫理」再造,以人類學家瑪格麗特觀點為引:「文明始於被治癒的大腿骨——數字時代更需要重建有溫度的連接。文明社會應主動療愈每個0.1公里外的心理困境。」
在李韜看來,「社會治理首先是人心治理,人心治,天下安。」李韜最後呼籲,在數字文明與工業文明交匯處,亟需以「由心而治,數智賦能」重構社會連接,讓「從前慢」的詩意與「智能時代」的效能共築心理健康共同體。這一願景的實現,或將決定中國社會能否跨越「加速時代」的心理涅槃之痛。
責任編輯:姜雨晴 主編:陳岩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