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見 | 中辦國辦發文之後:提振消費,讓民眾「增利」是關鍵

2025年03月18日06:30:13 國際 2196

觀見 | 中辦國辦發文之後:提振消費,讓民眾「增利」是關鍵 - 天天要聞

觀見 | 中辦國辦發文之後:提振消費,讓民眾「增利」是關鍵 - 天天要聞

最高規格的消費提振行動來了。

3月16日晚,全國兩會結束不到一周,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公布,部署8個方面30項重點任務。

以最高層名義出台消費政策,並不多見。最近一次是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也是改革開放以來首個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針對消費出台的文件。

當次文件,聚焦破除消費領域體制機制障礙,強調通過制度創新釋放消費潛力,提出供給側改革引領需求側升級的思路。

七年之後,提振消費面臨的壓力不同以往,對消費的認識,亦進一步強調系統把握、源頭施策。

此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並明確將「制定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專項措施,釋放多樣化、差異化消費潛力,推動消費提質升級」。

再之前,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提振消費作為今年經濟第一要務;2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提振消費有關工作,圍繞提升消費能力、深挖消費潛力、營造放心消費環境等多方面作出部署。

向消費型社會轉型的信號,已經空前凸顯。

這意味著,必須在更大的視野中考量消費問題,尋找消費動力不足的深層癥結。

此前,各地已經針對促消費出台大量政策,但不少政策尚未跳出「就消費談消費」的窠臼,增量舉措不少,效應並不明顯。

中辦、國辦《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針對性解決制約消費突出矛盾問題」。什麼是最突出矛盾?首先,當然是消費能力。

中國的人均gdp水平已超過1.3萬美元,逐步接近高收入國家,但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卻明顯低於發達國家——中國約為37.0%,而日本、美國、英國分別為55.6%、68.8%、61.9%。

在人均gdp從5000美元提高到2萬美元的過程中,美國平均消費傾向(消費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從87%上升到89%,日本從72%上升到81%,澳大利亞從73%上升到87%,法國從81%上升到88%,韓國從73%上升到89%。中國的這一數字,比上述發達國家低了約20個百分點。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核心是兩條:第一,可支配收入增長相對經濟增長仍顯滯後;第二,教育、醫療、養老等未來支出壓力過高導致儲蓄率高企。

本質上,這是一個信心和預期問題——人們並不是「不會消費」,而是「不敢消費」「不願消費」「無力消費」。要破題,就必須從「消費能力」著手,解決預期不足、信心不振。這是本輪提振消費的要害。

《行動方案》提出的七大行動,排名前兩位的分別是「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加大生育養育保障力度、強化教育支撐、提高醫療養老保障能力等等,都是或直接、或間接為個人居民「增收」之舉。

而輿論熱議的落實帶薪休假、強調「不得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等條款,是將本應屬於勞動者的權利、福利還到勞動者手中。公眾對相關問題痛之久矣,如果落實到位,本質上也可產生「增收」之效。

同時,成型於快速工業化階段的、相對重投資的資源投入方式及其連帶的宏觀經濟政策,要逐漸把重心轉向最終消費;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需著眼居民個人、著眼廣義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更多發力,以實打實的資源投入來激活消費潛能。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並引發熱議的「投資於人」,背後正是這套邏輯。《行動方案》中「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行動」等,關鍵都在「惠民」二字。這顯然不只是原則性倡導。

各地促消費政策頻出之後,投入是實是虛,補貼解不解渴,是否擊中需求側的痛點,效果一目了然。往深里看,這實質上是資源更多由誰掌握的問題——政府側捨得向「人」投入資源,並將更多補貼從生產、出口轉向消費民眾消費,往往會帶來市場信心和活躍度的激增,並由民眾的「增利」,最終實現全局的「增利」。

對此,去年「9·26」政治局會議以來房地產領域的變化,最能說明問題。此番《行動方案》對此再作部署,包括允許專項債券支持城市政府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適時降低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擴大住房公積金使用範圍等等,都意在進一步突破政策瓶頸,在不同形式「讓利」過程中穩住市場。

《行動方案》所展現的龐大政策工具箱,歸納起來,都體現上述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行動方案》特別針對各類「限制措施」尤其是來自地方政府的限制措施、准入壁壘,提出清理優化行動。「及時清理多消費的不合理限制」「鼓勵各地區對促銷活動、社區集市、戶外展示、招牌設施設置等簡化審批流程」「對大眾消費場所無事不擾」等,都很容易找到現實對應的問題。消費者、經營者讀來,想必都會會心一笑。

而著重強調清理限制措施,為的正是通過規範政府行為、理順政府市場關係,來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這是「促消費」的本義所在——消費問題,本質上是信心問題;提信心,除了恰到好處的「加法」,更重要的是堅決果斷、刀刃向內的「減法」。

不當限制少了、不確定性少了,信心自然會起來,消費自然會上來。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快來參賽!「2025山東省品牌建設知識競賽」5月10日正式啟動 - 天天要聞

快來參賽!「2025山東省品牌建設知識競賽」5月10日正式啟動

「2025山東省品牌建設知識競賽」5月10日正式啟動社會公眾均可通過微信答題系統參賽在第九個中國品牌日來臨之際,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由山東省品牌建設促進會、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鳳凰網山東頻道等單位共同舉辦的「2025山東省品牌建設知識競賽」,將於5月10日正式啟動。本次賽事活動線上進行,屆時社會公眾均可通過手機...
深觀察丨美國貿易逆差的兩大真相 - 天天要聞

深觀察丨美國貿易逆差的兩大真相

美國商務部下屬的經濟分析局和人口普查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3月國際貿易逆差較2月大增14%,達到創紀錄的1405億美元,遠超外界預期。美國經濟分析局網站截圖3月貿易逆差爆表,是因為美國企業在美政府全面徵收「對等關稅」之前抓緊增加了商品進口。具體來看,3月進口總額飆升4.4%,達到4190億美元;其中,貨物商品進口...
民調破四成,李在明領跑 - 天天要聞

民調破四成,李在明領跑

文︱陸棄韓國大選的天平,正悄然傾斜。5月8日,韓聯社援引四家民調機構聯合發布的數據稱,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以43%的支持率穩居第一。這位在2022年敗選後未曾退場的「進步派頑將」,如今帶著更強的政治籌碼捲土重來,正將韓國政壇的保守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