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菲律賓前總統杜特爾特從香港回國,即刻被菲警方逮住,理由是執行國際刑事法院(icc)的紅色逮捕令。
杜特爾特當晚被包機送往海牙,即刻不停。
杜特爾特現年80歲,健康狀況不佳,長期審判可能加劇健康風險。歷史上前南領導人米洛舍維奇曾在icc羈押期間死亡。
杜特爾特能否渡過這一劫?他的命運如何?引發人們強烈關注。
根據現有信息,海牙國際刑事法院(icc)對菲律賓杜特爾特的審判可能涉及以下兩個關鍵點和發展方向:
杜特爾特坐專機送往海牙
一是「反人類罪」指控。國際刑事法院指控杜特爾特在2016-2022年擔任總統期間發起的「禁毒戰爭」中,涉嫌授權或默許法外處決,導致超過6,000至8,000人死亡。菲律賓官方數據為6,200人,人權組織估計更高。這些行為被認定為可能構成「反人類罪」。
二是管轄權爭議。菲律賓於2019年退出《羅馬規約》,但國際刑事法院認為其對菲律賓作為締約國期間(2016-2019年)的犯罪行為仍具有管轄權。2023年7月,icc上訴法庭駁回菲律賓政府的上訴,確認繼續調查杜特爾特任內的相關事件。
若調查確認杜特爾特直接或間接授權系統性處決,可能被判定犯有「反人類罪」,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icc不設死刑)。
但icc無執法權,需依賴成員國逮捕和移交被告。菲律賓現任總統小馬科斯已明確拒絕配合,稱icc「無管轄權」,並強調國內司法主權。
杜特爾特本人態度強硬,稱「寧願被殺也不認罪」,並質疑icc的公正性,認為其受西方操控。
菲執法警察外勤
菲律賓是門閥政治,杜特爾特的被捕說到底是兩個家族的鬥爭,引發了菲國內政局動蕩。
杜特爾特與小馬科斯家族存在長期權力博弈。此次逮捕被解讀為馬科斯政府借icc名義進行「政治清洗」,削弱杜特爾特家族在棉蘭老島的勢力。
杜特爾特被捕後,菲律賓國內掀起了多層面的反對聲浪,涉及政治家族、民眾抗議、法律爭議及社會輿論的激烈反應。
杜特爾特之女、菲律賓副總統莎拉公開指責小馬科斯政府「將前總統交給外國勢力」,稱此舉是「對主權的公然侮辱」和「對菲律賓獨立性的背叛」。她強調,逮捕行動未遵循國內司法程序,杜特爾特的權利未受保護,並誓言通過法律途徑挑戰合法性。
家族控訴
特爾特的小女兒韋羅妮卡質疑其父親健康狀況是否適合被引渡。杜特爾特的妻子在逮捕現場試圖阻攔警方,要求出示法律依據,進一步引發公眾同情。
在杜特爾特的根據地棉蘭老島,數千人聚集抗議,要求釋放前總統;馬尼拉維拉莫爾空軍基地外,支持者手持手機燈光組成「銀河」,發起象徵性的「燭光革命」,聲援杜特爾特。
杜特爾特的鐵杆支持者認為其禁毒政策改善了治安,將其視為「國家英雄」,反對政府「迎合西方干預」;而人權組織及部分受害者家屬則支持逮捕,認為這是對禁毒戰爭濫權的追責。這種對立加劇了國內社會裂痕。
杜特爾特的支持者
杜特爾特家族在棉蘭老島的政治盟友及地方武裝勢力公開表態支持,威脅若事件升級可能引發地方動蕩。部分議員批評小馬科斯「濫用國際司法程序打擊政敵」,呼籲國會調查逮捕合法性。
法律專家指出,菲律賓已於2019年退出《羅馬規約》,國際刑事法院(icc)的逮捕令在菲缺乏法律效力。杜特爾特的律師團隊質疑政府「選擇性履行國際義務」,認為此舉違背國內司法主權原則。
小馬科斯政府配合icc的行動可能引發憲政危機,尤其是菲律賓最高法院曾裁定退出《羅馬規約》後無需執行icc命令。部分學者認為,此舉可能成為「主權讓渡」的危險先例。
逮捕事件導致菲律賓股市單日下跌超2%,反映市場對政治動蕩的擔憂。儘管小馬科斯試圖通過逮捕轉移通脹等國內矛盾,但杜特爾特的高支持率(尤其在基層)令其面臨反彈風險。若經濟狀況惡化,民意可能進一步倒向杜特爾特陣營。
海牙國際刑事法院
美國雖非icc締約國,但通過盟友體系間接影響國際司法議程,例如icc對普京的逮捕令亦被指為政治工具。
中美俄均非《羅馬規約》締約國,icc常被批評為「選擇性司法」。若判決被認為不公,可能進一步削弱其國際公信力。
綜合來看,icc可能對杜特爾特作出有罪判決,但實際執行幾乎不可能。此案更多反映了國際司法與主權政治的複雜博弈,以及菲律賓國內權力鬥爭的激化。最終結果可能以「象徵性定罪」收場,而杜特爾特的命運將取決於菲律賓國內政治平衡及其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