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已經失去了美國人民的信任,我們必須對其施加壓力,逼迫他們改正錯誤,重新走上正軌。」
3月14日,美國交通部長肖恩·達菲(sean duffy)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波音公司已經「迷失了方向」,不僅如此,這家航空巨頭還失去了美國民眾的信任。近年來,波音公司生產的機型空難頻發,最離譜的要數2024年1月發生的一起驚心動魄的空中事故——一架阿拉斯加航空的波音737 max 9飛機在飛行途中,機身面板突然脫落,迫使航班緊急迫降。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起事件竟是因為飛機上缺失了四顆關鍵螺栓。
空難陰影下的「信任塌方」
波音公司的信任危機並非無跡可尋。2018年和2019年,波音737 max飛機接連發生兩起致命空難,分別是印尼獅航610號航班和衣索比亞航空302號航班,共導致346人遇難。兩起慘劇不僅暴露了737 max機型在設計上的嚴重缺陷,也將波音對安全問題的漠視推上了風口浪尖。
這些事故發生後,波音原本承諾將痛定思痛、全面整改。然而,2024年1月的阿拉斯加航空事故卻再次將波音推向了輿論風暴的中心。面對媒體和公眾的強烈質疑,達菲的話直截了當:「你在安全和製造上辜負了美國民眾的信任,我們必須對你『下狠手』,確保你痛改前非,重新走上正軌。」
「下狠手」背後的無奈
達菲的「下狠手」具體指什麼?最直接的舉措便是對波音的生產加以限制。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在2024年1月對波音737 max系列施加了月產38架的生產上限,並明確表示,這一限制將持續,直到波音證明其生產質量已經達標。
事實上,波音目前的產量遠超每月38架的上限。達菲強調,如要放鬆這一限制,前提是波音必須真正改進生產流程,確保每一架飛機都符合安全標準。
「我們不能冒險,」達菲說,「但一旦波音的質量改善達到標準,我們也不能一味地束縛它。我們得在安全和發展之間找到平衡。」
波音的回應:承認問題,積極整改
面對政府的嚴厲指責,波音公司也試圖展現出整改的誠意。
波音首席執行官凱利·奧特伯格(kelly ortberg)在會見達菲和faa代理局長克里斯·羅奇洛(chris rocheleau)時表示,公司正全力以赴改善企業文化,加強生產質量,以期重建公眾信任。
達菲在訪問波音工廠後對媒體表示,他的確看到了波音新領導層在推動變革方面的努力。「他們明白問題所在,正在做出改進。但在我看來,這還需要『帶著點兒狠勁兒』。」
顯然,達菲的「狠勁兒」既是對波音的督促,也是對美國航空工業安全底線的堅守。
值得注意的是,達菲的態度還透露出一種微妙的情緒變化。
他指出,過去一段時間,「每個人都在批評波音,大家怒不可遏,這是完全合理的。」然而,達菲認為,如今的波音正處於「正在努力自救、值得鼓勵」的階段,他甚至樂觀地表示:「現在,美國正為波音加油。」
達菲此番表態顯然帶有政治考量。作為一名政府官員,他既要維護美國航空製造業的核心企業形象,也不能無視波音在全球民航市場的戰略地位。畢竟,波音一旦持續低迷,不僅將對美國就業、經濟增長產生不良影響,還可能進一步削弱美國在全球航空市場的競爭力。
波音的「罪與罰」
儘管波音積極表態要重建信任,但它過去的「黑歷史」依然揮之不去。
2023年7月,波音公司承認曾違反2021年與美國司法部達成的暫緩起訴協議(dpa),並因此同意支付至少2.436億美元的罰款。美國司法部指出,波音未能確保工廠內的關鍵安全記錄完整無誤,同時允許一些可能存在風險的操作繼續進行。
這一醜聞讓波音的誠信再度遭到質疑。人們不禁要問:這樣一家企業,真的能在短期內徹底改過自新嗎?
特朗普在波音風波中也不乏聲音。他呼籲政府對波音「鬆綁」,認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不應對波音的生產設置過多障礙。特朗普的立場無疑引發爭議。
支持者認為,波音在改進安全和質量的同時,仍需保有一定的生產活力,過度限制反而可能打擊企業積極性。但反對者則擔憂,特朗普的表態可能讓波音的整改流於形式,無法真正解決根本問題。
信任修復仍任重道遠
波音的信任危機暴露出企業在商業利益與安全底線之間的失衡。過去幾年,波音為追求市場份額和利潤增長,頻繁壓縮生產成本和縮短製造周期,最終釀成悲劇。
如今,波音不僅需要在技術和生產上全方位改進,更重要的是,它必須重塑企業文化,真正將「安全第一」落到實處。
對普通乘客而言,飛機安全關乎每一次出行的生命保障。波音若想重回公眾信任之巔,必須付出超出以往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