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海洋面積佔比極大,如何利用、探索海洋資源,始終是各國技術探索的重要目標之一。而原本在水下探測器技術上始終佔據領先地位的日本,在消失的30年里,陸續輸給了美國和後來者居上的中國。而如今,一個非常殘酷的消息,讓日媒更是感到絕望,追趕中國技術無望,這一水下前沿技術將繼續被中國踩在腳下。
事情的源頭,是日媒《日經亞洲》的一份報道。日本現役的唯一一個載人深潛器「深海6500」號,因為設備老化和支援母船退役的原因,很可能在2030年左右,被迫放棄使用。這也意味著,在日本新一代載人深潛器研發因技術斷層與預算限制陷入停滯的背景下,日本將在深海探測領域進一步落後於中國。
我們這裡簡單提一下,日本這個「深海6500」號自1989年服役,當年的技術的的確確是很厲害的,最大的深潛深度可以達到6527米,也就是它這個「深海6500」的來源。曾助力日本發現南鳥島海底富鈷錳結核礦。2024年的5月份,美國對自己的「阿爾文」號完成相關技術改造,達到6500的深潛深度。而中國在這一領域算是最強的,在2020年,「奮鬥者」號載3人,深入海底,達到了10909米的新紀錄。另外,「蛟龍號」也經常在南海活動,最深達到了7000米。
很大程度上來說,日本深潛器技術停滯的核心,是工業斷代與成本困局。一方面來說,日本「深海6500」號的耐壓艙,是由三菱重工完成。但是後來的幾十年里,三菱沉迷搞數據造假、一心撈錢,相關生產設備早已拆除淘汰,7厘米鈦合金焊接工藝未實現代際傳承,導致技術失傳。另一方面來說,就是打造「深海6500」號日本耗資125億日元。注意,這可是1989年。日本經濟最後的光輝時刻。而如今復刻同類設備需要的資金恐怕已經是個天文數字,遠超日本文部科學省預算承受範圍。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困境折射出日本工業體系的深層矛盾,戰略規劃的短視性。日本不論在哪個領域,似乎都喜歡過度依賴細分領域技術優勢,卻缺乏產業鏈整合與持續創新投入。電動汽車領域是這樣,造船業是這樣,甚至連遊戲產業也是這個鬼樣子。
在2015年,日本政府倒是嘗試提出了「深海12000」建造計劃,試圖通過強化玻璃視窗等技術升級觀測能力,但因預算分配優先順序不足而流產。到如今,一年不如一年,這個水下前沿技術就愈發和日本無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