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三點
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
在北京召開
正式拉開今年兩會的帷幕
對每個普通人而言
兩會意味著什麼?
那些你以為很遙遠的議題
實際上就在我們身邊
比如此刻你閱讀本文的順序是
由左而右逐一往下
正是與75年前的一項提案有關
01 「橫排提案」:一場書寫革命
眾所周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國人一直保持著自上而下、從右到左的書寫方式,豎寫的習慣一直延續了數千年。
清末,西風東漸,不少有識之士開始提出漢字應由豎寫改為橫寫的觀點,雖然得到了一定的認可和響應,但由於豎寫習慣根深蒂固,漢字橫寫橫排的推行依舊步履維艱。
1949年1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毛澤東致電陳嘉庚,邀請他回國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

毛澤東主席致函陳嘉庚邀請其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圖源:福建僑報
一開始陳嘉庚擔憂自己「不通國語」,在郭沫若等人「心通勝於言通」的勸解下,逐漸打消顧慮,全力投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
陳嘉庚在海外與外國人接觸廣泛,對各國文化有深入了解。他認為,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有必要對漢字書寫進行改革。
1950年6月14日至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陳嘉庚正式向大會提出漢字書寫、書報印刷應統一由左而右橫排的提案。
因為人的雙眼是水平排列的,所以漢字橫排更符合人的生理特點。漢字橫排還有一個優點,就是便於在漢字中夾排西文、阿拉伯數字和數學公式,對於科技類書刊而言尤為便利。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場。圖源:共產黨員網
1952年2月5日,郭沫若、胡愈之等在中國文字改革研委會上也提出了中文「必須自左而右地橫行」的建議。
在這些著名人士的共同推動下,1955年1月1日,《光明日報》將豎排版改變為橫排版,率先試行漢字由從上到下的豎排,改為從左到右的橫排印刷。


《光明日報》刊登題為《為本報改為橫排告讀者》的文章。圖源:《光明日報》
到1955年11月,中央級17種報紙已有13種改為橫排。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也改為橫排。至此,漢字的橫寫橫排在全國全面推廣開來。
從1949年6月,陳嘉庚加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參與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工作,在長達12年的兩會時間裡,他立場堅定、為國為民,認真履職。

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會議記錄。圖源:《人民日報》
晚年時期,陳嘉庚多次視察訪問東北、西北、華北、華東、華南等地,以親身的經驗積極為國家建設事業建言獻策。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省的第一條鐵路——鷹廈鐵路的建設,與陳嘉庚的積極推動有著密切關係。
早在1950年6月,陳嘉庚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提出了修建福建鐵路的建議:「全省12萬平方公里,人民1200餘萬人,竟沒有一寸鐵路,這種落後狀況應該迅速改變。」
雖因朝鮮戰爭暫緩實施,但他仍通過多次致信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持續呼籲。

鷹廈鐵路首次通車時的場景。圖源:集美大學陳嘉庚研究資料庫
1956年底,鷹廈鐵路正式通車,徹底終結福建「省無寸鐵」的歷史,使福建與全國各地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極大地促進了福建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02 亮相通道,福建的兩會好聲音
斯人已逝,但陳嘉庚先生為國為民,認真履職的精神依然感染著後來者。在八閩大地,一屆又一屆的福建省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聚焦中心工作和民生關切,通過紮實充分的調研走訪,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提出很多高質量議案、建議和提案。

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同機抵達北京,向大會報到。肖春道/攝
2018年,全國兩會首次設立「代表通道」和「委員通道」。七年間,多位福建省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走上通道,在中外媒體前亮出「好聲音」。
福建省首位亮相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通道」的是時任福建省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校長張榮。

資料圖片
2018年3月11日,他在鏡頭前介紹學校「雙一流」的建設經驗及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建設情況。他認為,「一流大學的根本性的標誌是一流的成果和一流的貢獻,但是在建設過程當中我們還是要把握好一流的體系和一流的能力這兩個關鍵。」
一水連兩岸,濃濃同胞情。一直以來,海峽兩岸融合發展都是福建代表委員們格外關心的事。
駱沙鳴、江爾雄兩位福建省全國政協委員分別於2019年、2022年走上全國兩會「委員通道」,講述他們所見所聞的兩岸故事。
他們說,「親人之間沒有解不開的心結。」「海峽隔兩岸,不阻彩雲飛。」

2024年,閩台首次聯合組隊參加中國棒球聯賽。張永定/攝
支持建設福建省「遷台記憶」檔案數字化平台、構建兩岸農業標準共通體系、建設兩岸教育融合和醫療融合發展示範區……
在過去一年的履職「成績單」里,代表委員們通過調研、協商、座談交流,敏銳捕捉關鍵問題,打開更廣闊的履職視野,凝聚起促進祖國統一和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
今年兩會前,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並殷切勉勵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在困難和挑戰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來,保持發展定力、增強發展信心,保持愛拼會贏的精氣神」。

晉江經驗館
對民營經濟大省福建來說,20多年來,我們始終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2019年、2024年,就有兩位來自福建的民營企業家走上了兩會的「代表委員通道」。
2019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代表通道」上,安踏(中國)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總裁丁世忠分享了從沒有能力贊助2008年北京奧運會而遺憾到2018年成功贊助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故事。

資料圖片
他認為,「做實體很不容易,但一定要有定力,做好了,就很有價值。我們遇上了這個偉大的時代,大家要對民營企業有信心,要對中國品牌有信心!」
無獨有偶,2024年的「委員通道」上九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林孝發說,「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新任務和新要求,我們民營企業家一定要弘揚『晉江經驗』,更要發揚『寧願睡地板、也要做市場』的奮鬥精神,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他堅信,中國經濟發展一定會更加光明!

資料圖片
在眾多亮相通道的代表委員中,還有兩位來自福建的代表,有著特殊的身份。
一位是2023年3月,亮相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的福建省全國人大代表,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廖紅。
她是一名「揮著鋤頭的女科學家」,她在鏡頭前分享了科技特派員的故事,用親身經歷和質樸講述打動了觀眾。
她說,「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一項好的技術,它不僅可以讓成千上萬的農民致富受益,還能讓我們的土壤生態環境受益」

另一位是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唯一一位盲人代表王永澄。
他帶著那份「摸得到的民主」,站在話筒前為全國上千萬視障人士代言。他說,「我一定要把盲人兄弟姐妹的聲音帶到大會上,我們盲人看不見,那就讓更多的人看見我們。」

資料圖片
集思廣益、兼聽廣納
在真知灼見里尋求最優解
我們滿懷期待
在今年的兩會時間裡
聽到更多來自福建的好聲音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塗泓
審核:褚文勝、王路遙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公眾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