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世衛組織宣布計劃在2026年和2027年將會員國會費提高20%,這一舉措引發了全球關注。這一提案的背景,是美國宣布退出後造成了資金上的巨大缺口,同時也讓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架構陷入動蕩。隨著多邊協作體系面臨新的挑戰,中國與其他國家是否能夠扛起世衛組織資金與項目的重擔,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美國退出引發資金危機
作為世衛組織的創始成員之一,美國長期以來是最大的資金貢獻國。根據世衛組織的官方數據,美國每年承擔約18%的會費,約為2.06億美元;同時,自願捐款金額更是達到12.84億美元,遠超其他國家。這些資金主要支持全球範圍內預防傳染病、分配疫苗,以及衛生緊急事務的處置。
然而,在特朗普政府執政期間,因指責世衛組織在新冠疫情問題上「偏袒中國」,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儘管拜登政府一度恢復了美國的成員國身份,但隨著特朗普再次上台,這一退出計劃被重新提上議程。
美國的退出直接導致世衛組織的資金來源出現巨大缺口。「撤資」的決定不僅讓資金鏈受到衝擊,還可能導致部分重要項目延續性受到質疑。然而,美國退出世衛組織背後,不僅僅是對資金分攤問題的不滿,更代表著其「美國優先」政策在全球多邊平台上的再次體現。
世衛組織為何提高會員費?
美國的退出讓世衛組織不得不尋找其他解決方案,而提高會員費是最直接的一步。目前,會員費僅占世衛組織總預算的25%左右,剩下的75%依賴於自願捐款。然而,隨著全球多邊主義環境的變化,自願捐款的不確定性增加,會員費的重要性也愈發突出。
世衛組織計劃將會員費提高20%,總金額將增至約11.48億美元。這一提案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缺口,但對一些發展中國家來說可能將形成新的壓力。從長遠看,漲幅所帶來的緩解作用是有限的,因為全球健康問題的複雜性和龐大的資金需求僅靠會員費的增長無法根本解決。
中國在全球公共衛生中的角色提升
美國的退出,使中國在世衛組織中的角色和重要性進一步受到重視。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近年來在國際公共衛生領域展現出越來越多的擔當,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
第一,中國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中擔負了重要角色。據統計,截至2022年,我國向全球提供了22億劑新冠疫苗,並向世衛組織捐贈了價值46億美元的防疫物資,包括口罩和防護服。這些援助對於部分發展中國家疫情的控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在全球公共衛生體系中的聲望。
第二,自1963年中國首次派遣援外醫療隊以來,共計派出超過3萬名醫療工作人員,為76個國家提供幫助,診治患者接近3億人次。尤其在非洲地區,中國援建的醫院和診所持續發揮作用,為當地醫療體系提供堅實支持。在全球衛生合作的領域,「中國模式」已被許多發展中國家所認可。
第三,除了人力支持和物資援助,中國還積极參与全球衛生技術研發。從疫苗生產到診療設備的供應,中國不僅確保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更為中低收入國家提供了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
多邊主義下的機會與挑戰
儘管中國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世衛組織的主要資金來源依然過度集中於少數高收入國家和私人基金會。美國的退出在短期內確實影響了資金流入,但這也為其他國家和機構提供了更多參與的契機。
德國、日本等國家近年來在國際公共衛生合作中表現積極,尤其在資金層面與中國具有互補性。此外,像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等全球頂級慈善機構依然是世衛組織重要的捐贈來源。因此,即使美國退出,全球公共衛生的多邊治理框架並不會瓦解,但需要重新分配責任和權力。
美國退出世衛組織的決定無疑在全球公共衛生體系中掀起了波瀾,但危機與機遇往往並存。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進一步展現國際責任擔當的機會,也是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塑造長期影響力的關鍵節點。
未來,無論是會員費上漲的實現,還是捐贈體系的新規劃,世衛組織都離不開多邊合作的支持。從抗擊疫情到推動全球衛生公平,公共衛生本質上是一項跨國界的事業,任何一個國家的單打獨鬥都難以真正解決全球問題。中國已更多地站上國際舞台,但也需要以更加務實的方式融入這一體系,展示力所能及的行動力。
全球化的健康挑戰仍會繼續,所有的參與者都必須面對這一現實:只有合作才能改變現狀。面對美國退出後留下的資金缺口,中國和其他國家正在承擔起新的職責,而世衛組織的未來,也將在這種複雜的國際博弈中找到新的平衡點。
參考資料
上觀新聞:美國宣布退出後,世衛組織將削減成本並重新設定優先事項,2025-01-26
觀察者網:擔憂美國退出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美專家:美國不上桌,中國就上了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