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輪角逐,德國大選的結果終於出爐,總理候選人默茨領導的聯盟黨,成功以29%的得票率贏得了執政地位,魏德爾領導的選擇黨,則是以19.5%的票數屈居第二。
根據德國的基本法,在大選結束後的30天內,將由聯邦議員選出新一屆的德國總理,若無意外,隨著聯盟黨贏下大選,德國總理的寶座,將會落到默茨的頭上。
不過,默茨在當前局勢下,卻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與誰組建聯合政府。
如今,前總理朔爾茨領導的社民黨、綠黨及選擇黨,是默茨組閣的三大選擇,尤其是跟不跟選擇黨合作,無疑會成為這次德國大選後,各方作為關注的重點。
德國聯盟黨贏得大選
畢竟,從大選結果來看,異軍突起的選擇黨雖然沒有一黑到底,但上升勢頭十分明顯,迅速干翻了兩大傳統黨派,儼然已經成為德國第二大黨派。
只不過,由於該黨被扣上「極右翼」的帽子,目前正被德國政壇孤立。然而,最近選擇黨收到的合作邀請,便是來自默茨,雙方一起推動了限制移民流入的法案。
儘管在合作過後,默茨就遭到了批評,多次聲稱不會再和選擇黨合作,但拉票環節已過,默茨所要考慮的重點,無疑有了變化。
除了選擇黨外,社民黨、綠黨都是合作的選擇,但問題也不小。
德美關係
首先,社民黨的朔爾茨被迫退位,連帶著整個黨派的支持率迅速下滑,如果要選擇與社民黨組閣,還得連帶著跟綠黨一起,才能確保話語權的穩定。
但是,更多的黨派,也意味著更多的矛盾,朔爾茨之所以難以執政,很大程度就是源於跟綠黨的不和,如果三黨聯合,未來默茨恐怕也會面臨類似的處境。
尤其在剛剛贏下大選之後,默茨就公開聲稱,德國必須從根本上重塑其安全安排,以結束數十年來對華盛頓的依賴。然而,綠黨政客基本是向美看齊,默茨如果想要推行自己的「脫美」政見,很可能會受到掣肘。
相反,默茨與魏德爾之間,卻有不少「共同語言」,比如要求限制移民,主張德國對美轉向,而雙方矛盾激烈的援烏問題,日前也隨著美俄烏的三方談判,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魏德爾
所以,從政治角度來看,魏德爾領導的選擇黨,是有可能被默茨「招安」的。
當然,如果默茨推翻不再合作的承諾,所引發的輿論風暴也會洶湧而至,是繼續孤立選擇黨,還是頂住合作壓力,就要看他未來的動作了。
不過,雖然這次魏德爾失利了,但選擇黨的上升態勢,以及魏德爾一馬當先的個人支持率,都在證明一大現狀,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德國民眾,希望本國能夠做出改變,以自身利益為重,而不是所謂的「西方共同價值觀」。
因此,魏德爾的選擇黨,就如同一把懸在德國政壇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若是未來四年,默茨也無法令德國擺脫現狀,魏德爾的沖頂之勢,將愈發難以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