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在沙特會談後,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的隔空罵戰迅速升級,這場交鋒不僅暴露了美國對烏克蘭政策的撕裂,更撕開了特朗普政治邏輯的「信息繭房」——他的言論與克里姆林宮的宣傳劇本如出一轍,甚至連數字都懶得修改。
一、從「合法性」到「獨裁者」:特朗普的「普京式話術」
2月18日美俄會談後,特朗普公開質疑澤連斯基的合法性,稱其因「戰時戒嚴未選舉」而喪失總統資格,並引用「4%支持率」這一數據作為佐證。然而,烏克蘭憲法第103條明確規定,戒嚴期間不得舉行選舉,這一條款與二戰期間英美等國暫停選舉的實踐完全一致。特朗普對此視而不見,卻對普京的「澤連斯基非法論」照單全收,甚至進一步升級為「獨裁者」指控。
諷刺的是,特朗普從未以同樣標準批評執政25年的普京,反而在記者會上暗示「俄羅斯希望制止野蠻行徑」。這種雙標邏輯,連美國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都看不下去,直言其言論「直接來自俄羅斯宣傳劇本」。
二、數據造假與歷史健忘:特朗普的「選擇性真相」
特朗普反覆強調的「4%支持率」,實為俄羅斯媒體捏造的假消息。烏克蘭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2月民調顯示,澤連斯基支持率為57%,雖較戰爭初期下降,但仍遠高於西方多數領導人。而特朗普對數據的「誤用」,恰如澤連斯基所言——「他活在俄羅斯的虛假信息泡沫中」。
更荒誕的是,特朗普將俄烏戰爭責任歸咎於烏克蘭,聲稱「澤連斯基本可避免衝突」。這一論調完全無視北約東擴與俄羅斯地緣野心等核心矛盾,卻與普京「烏克蘭自導自演戰爭」的敘事高度重合^7^14。歐洲輿論對此瞠目結舌:若按此邏輯,二戰爆發是否該怪丘吉爾「未能及時投降」?
三、選舉鬧劇背後的地緣算計:誰的「籌碼」,誰的「棋子」?
特朗普施壓烏克蘭舉行選舉,表面打著「民主」旗號,實為美俄交易鋪路。他要求烏克蘭以價值5000億美元的礦產資源「償還」美國援助,並威脅「不選則亡」。這種赤裸裸的利益勒索,連澤連斯基都嘲諷:「1000億援助要用5000億還?這是敲詐!」
然而,特朗普的算盤遠不止於此。通過將澤連斯基污名化為「獨裁者」,他試圖為美俄主導的「越頂和談」掃清障礙——若烏克蘭被迫換上一個「聽話」的領導人,俄羅斯在談判桌上將不戰而勝。難怪普京盛讚美俄會談「友好且開放」,而歐洲則擔憂自己淪為「被晾在小孩桌」的旁觀者。
結語:信息繭房,還是利益合謀?
特朗普對俄羅斯話術的復讀,究竟是「被洗腦」還是「主動迎合」?答案或許藏在兩個細節中:其一,他一邊指責烏克蘭「濫用3500億美元援助」,一邊迴避美國軍火商從中賺取72%利潤的事實;其二,他要求烏克蘭移交50%礦產資源的協議草案,與克里姆林宮對烏東資源的覬覦不謀而合。
這場罵戰的本質,早已超越個人恩怨。當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與普京的「帝國重構」在烏克蘭問題上達成默契,所謂「民主」「合法性」不過是地緣博弈的遮羞布。而澤連斯基的困境提醒世界:小國的命運,往往在大國的棋盤上隨風飄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