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登紙
編輯 | 登紙
前言:
作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巴西,以擁有豐富的資源、龐大的市場以及潛力巨大的發展前景,受到了全球的矚目。
或許是優勢在資源上,劣勢也在資源上,這個曾被譽為「新興經濟體典範」的國家深陷經濟困境,發展之路充滿波折。
是什麼導致巴西由盛轉衰?是經濟危機的全球性影響,還是國家內部的體制和政策問題?
巴西的「黃金時代」
20世紀是世界各國都在儘可能爭取發展本國的機會,巴西也不例外,再就是因為二戰期間,巴西沒有被戰火波及,為此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當時的巴西政府通過一系列深刻的經濟改革,推動了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最受到關注的就是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政府主導工業發展,並推出了相關發展的計劃,為巴西的工業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使得巴西的工業產值飆升,鋼鐵產量翻倍,交通設施得到顯著改善,這一時期巴西實現了產業的初步現代化,成為了世界工業化的重要力量之一。
可惜這種增長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特殊時代的外部市場需求,二戰後全球各國恢復生產,巴西面臨的挑戰也逐漸顯現,美國、歐洲等工業大國重新崛起,巴西的本土工業在面對廉價且高質量的進口商品時,失去了競爭力。
「進口替代戰略」的失敗
進入20世紀60年代,巴西政府在面對經濟不平衡和嚴重的貿易逆差時,採取了「進口替代戰略」,希望通過限制進口,鼓勵國內企業替代國外產品生產,雖然初期效果顯著,但好景不長,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導致工業成本暴漲,製造業遭遇重創。
外資撤離,國內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一些企業因設備升級停滯而倒閉,巴西的進口替代政策本就存在一定局限性,未能推動經濟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結果導致巴西製造業的競爭力急劇下降。
進入20世紀80年代,巴西經濟幾乎陷入了「死循環」,1993年通貨膨脹率飆更是達到了2500%,貨幣貶值嚴重,經濟幾乎崩潰。
面對這種困境,巴西政府採取了更加激進的改革,推行市場化改革和私有化政策,但這些改革並沒有帶來預期中的效果,反而催生了更多的經濟寡頭,這些人就開始牢牢掌控了石油、礦產等重要資源。
礦產資源的出口拯救經濟
巴西的「金礦」並沒有完全耗盡,進入21世紀後,巴西在礦產資源上的優勢再次發揮了作用,鐵礦石、石油等資源成為了巴西經濟的重要支柱。
於是在2005年,巴西大力增加礦產資源的出口,特別是對中國的鐵礦石出口激增,鐵礦石產量提升了約45%,這一時期巴西經濟短暫地迎來了復甦,更是進入了全球前十的經濟體里。
礦產資源的出口收益只是巴西的開始,巴西還提供發現海底油田和依賴石油市場的牛市,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這段時間巴西的外匯儲備一度達到3000億美元,極大緩解了財政赤字,並實現了千萬貧困人口的脫貧。
巴西並未能藉此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巴西的礦石和石油出口價格暴跌,經濟再次陷入衰退,巴西的「繁榮模式」很快崩塌,內部問題也是愈發嚴重,使得「黃金歲月」沒有延續太久,巴西的經濟再次轉入低谷。
巴西的未來
不知道是不是巴西運氣不好,成也是在資源上,影響到也是在資源上,不過也與巴西內部問題和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有一定的關係。
而巴西的「金磚四國」光環逐漸褪色,曾經的快速增長和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如今顯得異常脆弱。
儘管巴西依然保持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但其經濟結構卻暴露出了許多問題,礦產資源的過度依賴讓巴西錯失了產業多元化的機會,缺乏高科技產業和創新經濟的支撐,使得巴西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優勢逐漸喪失,國內的貧富差距以及社會不穩定等深層次矛盾,也成為了巴西發展的沉重包袱。
巴西經濟幾乎一直處於低迷狀態,儘管不斷承諾高福利,但由於財政困難和改革滯後,這些承諾越來越難以兌現,巴西的經濟增長長期停滯,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不斷下降,社會矛盾愈加尖銳,當然了巴西也一直在改變,但需要的更多的時間。
資料來源:
新浪新聞——《巴西的四個歷史剖面》2014-05-24
觀察者網——《王飛:巴西困局 中國經濟能汲取什麼教訓?》2016-05-11
結語:
巴西的故事從輝煌到低谷,充滿了跌宕起伏。作為一個擁有豐富資源的國家,巴西本應擁有更大的發展潛力,然而資源的過度依賴、內部政策的不合理、政治腐敗以及社會不穩定等問題,卻讓這個國家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那麼巴西該如何走出困境,重拾昔日的光輝?或許它需要在資源利用的基礎上,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更多高附加值的產業,改善社會不平等,提高教育和創新能力,政治上的清廉和經濟體制的改革,可能是巴西重新崛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