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觀察我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政策方向的重要窗口,地方兩會歷來是洞悉區域戰略布局的風向標。目前,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已召開地方兩會,並發布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25年恰逢「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謀篇之年,各地方政府在綠低碳領域都有哪些重要部署?能碳視界特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並彙編成冊,以供參考使用。其中透露出來的相關信息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加快綠色低碳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行動被頻繁提起,成為各地2025年重點推進的工作之一。
以下為能碳視界梳理的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綠色低碳領域相關的2025年度重點工作內容,請各位查閱:
北京
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央地協同創新體系,大力推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九大專項攻關行動,圍繞新能源、合成生物等領域再布局一批新型研究創新平台。
完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產業支持政策,推動集成電路重點項目產能爬坡,實施新一輪醫藥健康行動計劃、打造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在新能源整車及零部件等領域推進一批重大工程,聚焦綠色能源等重點產業謀劃打造一批新的萬億級產業集群。
建立投入增長機制,重點培育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生物製造、新材料、未來能源等20個未來產業。
積極打造國際綠色經濟標杆城市。加強電力、交通等重點行業綠色轉型,推進先進能源、替代蛋白等戰略性基礎性綠色產業發展,加快國際氫能示範區、能源谷建設。完善新能源調入、消納和調控措施,外調綠電規模力爭達到400億千瓦時。加快建築低碳發展,完成3800萬平方米建築智能化供熱改造。完善減碳激勵約束機制,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綠色企業比例達到30%以上,讓綠色低碳發展成為全社會共同行動。
天津
以南港工業區為依託做強綠色石化產業,推動新和成、英力士等項目建設。加快國電海晶、啟源芯動力等新能源新材料項目建設,促進航天五院、愛思達等重點企業搶佔商業航天新賽道;全力支持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建設全國設備更新交易服務平台、循環科技研究院,布局電池更新服務和循環利用產業。前瞻培育未來產業,有序布局腦機工程、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加快發展新型半導體材料、高性能電池。
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好中歐(亞)班列集結中心,優化「班列+保稅」等運行模式,加強綠色低碳、中醫藥等國際合作,做優做強魯班工坊,深化與新加坡在綠色發展等領域交流合作。
引育特色優勢產業,以信創、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循環經濟等為重點,加快形成市區聯動、鏈群協同、梯度培育的產業集群,建設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開放承載平台。
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強化統籌施策、工程治理、科技賦能,實施煤電機組升級和傳統高耗能產業綠色化改造,推動移動源綜合治理,持續開展綠電碳排放核減,建成16個幸福河湖,加強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PM2.5年均濃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以下,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2%以上。
河北
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支持傳統優勢產業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提升現代化鋼鐵、綠色化工等產業水平,培育更多隱形冠軍、單項冠軍,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600家。
以更高標準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新型能源強省。抓好抽水蓄能項目,協同布局新型儲能項目,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新增風電光伏併網裝機1300萬千瓦以上。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拓展重點行業環保績效創A成效,選樹一批領跑企業。創建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00家。培育壯大綠色建築等新增長點。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強產品碳足跡管理,深化排污權交易改革,抓好碳達峰試點城市和零碳園區建設,推進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山西
在新型城鎮化、新型基礎設施、社會民生、能源、水利等領域謀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
推動新型能源體系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度融合。高質量完成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五年建設任務,加快優勢轉化、動能轉換。抓好煤電項目建設,完成煤電機組「三改聯動」600萬千瓦。加快風電光伏項目建設,推動氫能、氨能、甲醇全產業鏈發展,高效開發利用地熱能,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佔比達到50%以上。推進新型儲能、抽水蓄能、虛擬電廠建設,實施現代智慧配電網示範工程,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做好做好「綠色能源+」和綠電文章。用好綠電外送量全國第一優勢,落實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政策,大力發展煤機裝備、風電裝備、光伏組件等裝備製造業,加快發展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綠色低碳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製造、具身智能等未來產業。推動鋼鐵、焦化、有色等傳統產業產品迭代升級。
促進先進金屬材料和先進裝備製造營業收入增長10%以上、航空航天增長20%以上、生物醫藥增長6%左右、新能源裝備製造增長30%以上。太原、大同率先打造綠電產業園區,引進動力電池、電動汽車、通用航空等製造業企業,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
完善電力現貨市場體系,健全綠電交易機制。
有序實施碳達峰山西行動。健全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建設國家級碳計量中心。持續推進重點行業節能降碳,開展煤電低碳化改造,鋼鐵行業能效標杆產能佔比超過30%,達到綠色礦山標準的在產大型煤礦超過50%,推動能耗、水耗、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深入推進國家碳達峰、氣候投融資試點。
完善全面綠色轉型體制機制。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完善支持政策、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製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推進綠色產品認證。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和環境託管服務,培育30個省級和國家級綠色工廠,打造以綠電為主的零碳、低碳園區。建設清潔運輸先行引領區,開展醇氫重卡示範應用。發展綠色建築。建設「無廢城市」。加強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開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內蒙古
在設備更新上,發揮技術、能耗、排放、安全等標準的牽引作用,推動工業設備、建築機械、老舊電梯、營運貨車等「應換盡換」。特別是盯住區內外風電光伏設備、老舊電機更新迭代需要,借力釋放我區永磁電機、新能源裝備製造等優勢產能。
現代煤化工要加快煤基新型合成材料、先進碳材料、可降解材料等高端化產品技術開發應用,推動煤化工與綠電、綠氫等耦合發展,高水平建設鄂爾多斯國家現代煤化工示範區,加快推進國能煤制油、寶豐煤制烯烴、久泰新材料等項目建設,力爭煤化工產業鏈產值穩定在千億元以上。我區是國家八大算力樞紐節點和十大數據中心集群之一,要瞄準「國內領先」的目標,推進國家算電協同發展試點建設,加快上游IT軟硬體設備、中游算力網路及平台、下游應用場景全產業鏈條發展,加快華為、火山引擎、世紀互聯、中金數據等智算中心建設,打造服務全國的綠算保障基地、數據加工基地、大模型訓練基地,力爭算力規模突破20萬P、智算規模保持全國第1位,新建數據中心綠電比例不低於80%。
要鞏固好新能源產業領先地位。一方面要加快推進沙戈荒大基地和蒙西至京津冀、庫布其至上海、騰格里至江西、烏蘭布和至京津冀魯外送通道建設,力爭新增併網4000萬千瓦、發電量超3000億度。另一方面要堅持源網荷儲一體化,大力推動消納場景應用,確保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重點抓好五件事:一是加快發展新型儲能,開工建設阿拉善新遠景等35個新型儲能項目,力爭新開工裝機1000萬千瓦、新投產600萬千瓦。二是加大綠電替代,帶動鐵合金、鋼鐵、銅、鋁、鋰等新型合金材料產業綠色轉型,建設全國最大的綠色高載能產業集聚區。三是加快推進綠電變綠氫綠氨綠醇,打造氫能產業先行區,建設烏蘭察布至燕山石化輸氫管道、赤峰至錦州港至上海綠氫走廊,開展錫林郭勒至曹妃甸輸氫管道前期工作,支持盟市建設綠色氫氨醇、氫能應用基地。四是堅持風光氫儲全鏈條發展,做強新能源裝備製造業,聚焦發電機、變流器、逆變器、系統集裝箱等核心零部件,重點實施113個延鏈補鏈項目,力爭新能源裝備製造業產值突破2700億元。五是做好新能源運維服務業,創新發展技術諮詢、智能維護、自動化監測診斷等業務,提高運維效率,打造高端服務品牌。
要全方位拓展京蒙合作,持續開展「六個倍增計劃」和「四項行動」,在新型儲能、綠氫綠氨、綠色算力、防沙治沙、現代農牧業等方面形成一批新成果。
繼續推進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新建新能源裝機1500萬千瓦、治沙140萬畝,推動「光伏長城」建設取得標誌性成果。
促進節能降碳綠色發展。加快工業領域節能技術推廣應用,主動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建立適應碳排放「雙控」的政策體系,推動2.0版零碳園區建設,擴大林草碳匯開發交易規模。加強資源循環利用,我區風電光伏設備即將迎來「退役潮」,要高效做好回收利用,支持建設包頭風電退役裝備資源化再利用示範區、鄂爾多斯高鋁粉煤灰和再生鋁資源利用基地、錫林郭勒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在多個領域實現「變廢為寶」。
遼寧
支持鋼鐵企業綠色智能改造。推動石化行業「增化增特」。
定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綠色低碳、深海深地空天、生命健康等產業發展。
守護好遼東「綠肺」「水塔」,培育特色產品、綠色產業,全力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區。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堅持源網荷儲協調發展,有序開發風、光等清潔能源,加快推進徐大堡核電、庄河核電一期、華電鐵嶺綠色氨醇等重點能源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新型儲能技術,支持氫能產業加快發展,加快打造清潔能源強省。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為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設定「綠色標尺」。
吉林
新材料產業持續擴大碳纖維製品應用規模,加快製品產業園建設,啟動建設氫冶金新材料項目,促進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集群化融合發展。裝備製造產業突出高端化發展,加快氫能驅動時速250公里城際市域列車和氫能驅動有軌電車新產品研製應用。
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跨越式發展。產業投資超過1300億元,新能源裝機600萬千瓦以上。開展老舊風機改造,「以大換小」新增500兆瓦以上。深化「綠電+消納」模式創新,加快綠能產業園區建設,增量配電網從「建網」向「強網」演化。最大程度降低全社會用電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推動綠氫產業項目投產達效形成集群優勢,開工建設東方電氣氫燃料電池等5個以上裝備製造項目,吉電股份大安一期、上海電氣綠色甲醇等項目如期竣工投產。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建立省級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優化能源結構,推行綠色供能。持續推進碳市場建設,全流程規範自願減排項目建設及碳匯交易活動。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促進產品綠色更新和品質升級。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
黑龍江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圍繞人工智慧、生命科學、現代農業、能源裝備、深海深空等重點領域,攻克關鍵技術200項以上。
加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實施整機+配套、產學研用協同、研發製造服務一體化等系列專項行動,統籌推進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智能農機等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發展低空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業收入增長10%以上。深入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用好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加快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大力實施千企技改、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工業綠色化發展等行動,著力推進國家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建設,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40個、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50個以上,製造業技改投資增長30%以上。
紮實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實施全面節約戰略,落實國家節水行動。紮實開展開發區土地利用清查整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推進煤電機組節能降碳、供熱、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加快煤礦智能改造。支持重大產業項目開展新能源產消一體化、「綠電直供」等試點,推動獨立新型儲能電站項目建設。加快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完成重點單位碳排放核查複查,完善省級林業碳匯交易體系,打造龍江「綠碳品牌」,積極融入全國碳市場。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行動。
上海
推動涉外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能力(ESG)不斷提升。
拓展航貿數字化平台重點應用場景,加快智慧港口、智慧機場建設。完善液化天然氣、綠色甲醇等航運綠色燃料供應體系,推動內河船舶電動化,推進上海港-洛杉磯港、上海港-漢堡港等綠色航運走廊建設。
著眼產業高端化,深入實施三大先導產業新一輪「上海方案」,優化集成電路產業空間布局,全鏈條加速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加快推進人工智慧產業創新高地建設,培育壯大低空經濟、大飛機、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海洋裝備、空間信息、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健全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著眼產業綠色化,完善綠色製造標準體系和綠色低碳供應鏈體系,推進綠色工廠、零碳園區建設,健全產業綠色發展綜合服務平台。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機制,實施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推進蒙電入滬、深遠海風電等重大項目,推動虛擬電廠、新型儲能建設應用,建設電動汽車充放電網路。完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淘汰落後產能400項。落實綠色建築星級標準,推動公共建築節能改造。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大力推動「光碟行動」、空調節能使用。深化上海碳市場建設。
江蘇
更好發揮投資關鍵作用、提高投資效益,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擴大範圍、降低貼息政策門檻,加大製造業、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力度,拓展技術改造、城市更新等投資增量,全年交通、水利、能源、市政領域投資分別達2300億元、600億元、1700億元、1400億元。
加力促進綠色船舶、風電裝備等出口,提高綠色貿易佔比。
大力推進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更好賦能傳統產業煥新。
加快推動建築業轉型升級,培育綠色建築等新增長點。
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一批零碳工廠,打造一批具有示範引領效應的零碳園區。持續優化江蘇省產品碳足跡公共服務平台,建立碳標識認證制度。積极參与全國碳市場建設,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加快推動碳排放權、用能權、排污權等市場化交易。因地制宜有序推進鹽穴綜合利用。全面推進公共機構碳普惠活動。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實施綠電進江蘇、進企業、進園區工程,開展企業綠電直連試點,提高綠電就近就地消納能力。
浙江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一業一策」支持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發展,提升智能物聯、集成電路、高端軟體、智能光伏等產業集群建設水平,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7.5%。
加快發展綠色石化、臨港製造等優勢產業,培育壯大船舶海工、海洋清潔能源等特色產業,發展現代海洋漁業,建設現代海洋牧場,力爭海洋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
紮實做好能源保供穩價。積極推進三門核電三期項目,開工建設三澳核電二期、中石化舟山六橫LNG等項目,加快建設甬紹天然氣管道、榮盛金塘電廠等項目,建成投產舟山新奧LNG三期等項目,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確保新增電力裝機2000萬千瓦以上,其中綠色能源佔比60%以上。加強能源運行調度,深化電力、天然氣等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力爭全省工商業電價較上年下降3分/千瓦時以上,供浙氣源綜合價格下降3-5分/立方米。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精心組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系列活動。深化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有序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騰出存量用能空間500萬噸標準煤以上。
安徽
加快建設世界級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集群,實施新一代光儲等創新攻關項目30個以上,拓展「光伏+行業」應用。
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200項以上。以國家標準提升為引領,促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紡織等產業邁向中高端。
加快汽車、新能源等國際合作產業園建設,創建中國(安徽)—泰國經貿創新發展示範園區。
全面提升皖北產業發展水平,深化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深入推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聚焦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等產業集群,加強省級賦能,導入更多優質資源和項目布局皖北。
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長三角區域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積极參与全國碳市場建設。
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全面實施重點用能單位化石能源消費預算管理,鼓勵購買綠證、使用綠電。建成投運支撐性電源裝機496萬千瓦,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600萬千瓦以上。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深化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啟動第二批零碳產業園區建設。加快發展綠色建築和裝配式建築,推廣應用建築光伏一體化。全面運行「雙碳」管理一體化平台,在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開展碳足跡核算。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鼓勵綠色出行、綠色消費。
福建
以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定力抓傳統產業「智改數轉」,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積極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滾動實施1500個以上省重點技改項目,促進大企業自主轉、中小企業加快轉,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企業佔比保持全國前列。鞏固新能源汽車、電動船舶等全產業鏈優勢,積極發展電動飛機等新能源航空器,全面推進「電動福建」建設。以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志氣抓未來產業前瞻布局,落實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打造「7+3+X」發展格局,積極培育氫能、新型電池、未來顯示、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等產業,建好福州、廈門、泉州3個省級人工智慧產業園,加快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
抓早項目謀劃,瞄準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領域,加強跨區域、跨流域、跨領域統籌,及早謀劃「十五五」重大項目,推動更多項目納入「兩重」建設。
支持莆田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寧德建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核心區、平潭建設國際旅遊島,支持武夷新區建設、加快南平全方位綠色高質量發展。
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上加倍努力。積極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控總量,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把生態環境准入關口,有計劃分步驟推進「碳達峰十大行動」,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減存量,推進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建設,開展省級以上園區循環化改造,探索城市、園區、企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路徑,加快建設一批零碳園區,支持湄洲島爭創部省共建「近零碳島嶼」。優增量,培育綠色建築等新增長點,促進水風光氫天然氣等多能互補發展,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儘快實現製造業企業100%使用清潔和綠色電力。
江西
深入實施產業集群提能升級計劃,建立分類培育機制,遴選打造3個左右省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加快培育壯大航空、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力爭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1.25萬億元。實施未來產業培育發展行動,開展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建設、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爭取國家未來產業示範工程和應用場景在我省落地試點,積極培育生物製造、低空經濟、氫能、新型儲能、核技術應用等產業。加強質量、標準、知識產權、品牌強省建設,加快發展工業軟體、研發設計、檢測認證、法務諮詢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先進位造業與現代化服務業融合發展。
實施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深入開展城市管道和設施普查,完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規劃布局城市應急物資中轉設施,推進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力爭城市建成區5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加快建築業轉型升級,培育綠色建築新增長點。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機制、生態保護紅線協同監管機制,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推進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成省監測分析服務平台,建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深入實施節能降碳十大行動,建立年綜合能耗5000噸標準煤及以上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檔案,深入開展能效診斷、實現節能監察全覆蓋,推動編製地市級能源平衡表,支持開展「零碳園區」建設。實施綠色轉型標準提升行動,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動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化全域「無廢城市」建設,讓更多資源成為服務發展的「寶藏」。
深化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完善價值評價體系和總值核算方法,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的生態資源儲蓄運營機制,加快建設區域性生態產品交易平台,推進排污權、碳排放權等交易。
山東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實施新興產業跨越提升行動,抓好濟南天岳碳化硅擴產、青島物元先進封裝、德州先導激光、菏澤海辰等項目,建成濟寧寧德時代新能源電池等項目,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製造等集群發展。
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改革,加快發展綠色貿易、數字貿易,爭創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範區,培育智能機械、綠色船舶、風電裝備等出口增長點。
突出抓好清潔能源體系建設。開工招遠一期、石島灣核電2號機組,爭取獲批海陽三期、萊陽一期等核電項目;開工半島北等海上風電項目,力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新增2000萬千瓦。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機制,推動棗莊山亭等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抓好中能建泰安壓縮空氣、濱州北海電化學等儲能項目。支持煙台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範城市。加快長島國際零碳島建設,推動建立國際零碳島嶼合作組織。支持泰安打造千萬千瓦級儲能之都。
突出抓好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深化節能降碳行動,初步建成國家碳計量中心,建設綠電產業園、零碳園區。開展威海碳纖維、棗莊欣旺達等「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30個左右,加快煙台丁字灣新型能源創新區發展,抓好國網電力戰新產業園等項目,促進綠電綠證市場化交易。實施綠色製造培育工程,培育國家級環保裝備製造規範企業10家左右。深入推動煤電行業轉型升級。穩妥實施供暖燃煤鍋爐清潔替代,規劃建設膠東地區清潔供暖一張網,推動濱州、德州、聊城等地熱供暖示範。積極培育綠色建築、內河新能源船舶等新增長點。
河南
加快三門峽盆地油氣資源接續基地建設。建成信陽五嶽、開工濟源逢石河抽水蓄能電站,實施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800個。
聚焦28條重點產業鏈,通過「揭榜挂帥」「PI制」等方式,實施超硬材料功能化應用、通算智算超算融合發展、可再生能源高值利用等20個重大科技專項。
瞄準新型儲能、氫能等,加快建設鄭汴洛濮氫走廊、鄭洛新焦鋰電池產業帶,培育壯大未來能源產業。
加快節能降碳增效。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實施200個節能降碳改造項目。加快國家碳計量中心(河南)建設。嚴格重點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4個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全覆蓋,建成100個綠色工廠、10個超級能效工廠。推動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應用,支持新型基礎設施綠電直供。實施交通運輸設備綠色轉型工程,重型載貨車輛綠色替代率50%以上。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綠色標準。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路,優化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湖北
做強高能級科創平台,加快漢江國家實驗室建設,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提質增效、湖北實驗室擴容提檔,爭取農業微生物、碳捕集封存與利用、極低頻探地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堅持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探索未來產業「三措並舉」,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五鏈融合」,深入打好汽車、鋼鐵、化工產業轉型「三大戰役」,「一業一策」壯大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高端AI晶元、合成生物、腦機介面等未來產業,推動現代化工及能源、現代農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突破萬億級規模,促進「51020」現代產業集群全面升級。
加快推進都市圈聯動發展。著力提升三大都市圈能級和功能,推進武漢、襄陽、宜昌「金三角」大空間協同發展,高水平建設武漢新城、襄陽東津城市新中心、宜昌東部產業新區,做大做強武漢光電子信息、「漢孝隨襄十」萬億級汽車走廊、「宜荊荊」磷化工、「荊襄宜十」綠色循環電池等優勢產業集群,打造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長極。紮實推進新型城鎮化。
全面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上走在前列,努力繪就美麗湖北新畫卷。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建立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基礎上的「綠色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湖北。大力推進綠色低碳轉型。著眼更好促進生態價值實現,加快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有序推進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實施節能降碳改造、綠色技術推廣等10大綠色轉型工程,打造城市礦產、綠色建造等10條循環經濟產業鏈,支持襄陽、十堰建設全國碳達峰試點城市,支持黃石、鄂州、仙桃等創建無廢城市,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全國碳市場中心和碳金融中心。
湖南
聚焦「4×4」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推進13條重點產業鏈倍增計劃,打造具有湖南特色優勢的產業集群。升級傳統產業,運用數字、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鋼鐵、石化、有色、食品、輕紡等行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打造一批領跑行業的標杆企業,培育一批享譽全球的知名品牌。推動工程機械構建再製造體系並向農業機械、應急裝備、中小型礦業工程裝備等領域拓展,軌道交通裝備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延伸,建築業從城市建設向城市運營轉變,提升汽車產業關鍵零部件供給和配套水平。壯大新興產業,在新賽道上培育新優勢,推動航空航天、北斗規模應用、低空經濟、智能衡器計量、智能網聯汽車、磁浮智軌、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保持快速增長。
開展「人工智慧+」和「數據要素×」行動,打造國家綠色智能計算產業先導區、力爭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5%。
全面完成園區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優勢地區、優勢園區要素優先配置,壯大園區主特產業、支柱企業,推廣「雨漵共建」模式,建立健全產業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機制,著力打造特色園區、共建園區、零碳園區,園區規模工業佔比達到75%以上、畝均稅收增長10%以上。
促進「大校、大院、大企業」協同創新,聚焦重點優勢領域,大力推進賽德雷特北斗導航軌控衛星、航天環宇寬體客機復材壁板、三一集團氫能重卡、國網湖南主配網調控技術及裝備、中聯重科「人機環境」物流機器人、湖南雜交稻中心優質再生稻、中偉新能源鈉離子電池、華菱高磁感取向硅鋼、聯通(湖南)產業互聯網傳輸系統、長沙量子院量子重力測量等十大技術攻關項目,著力攻克卡脖子難題,填補國內技術空白,開闢產業發展新賽道。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有序推進碳達峰十大行動,落實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開展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和資源綜合利用提質增效行動,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進「寧電入湘」「疆電入湘」、湘粵「背靠背」聯網工程,「三區三廳」力爭建成運營。
廣東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灣區經濟,高水平規劃建設沿海經濟帶,整合利用海岸、海島、港口等資源,科學布局交通設施、風電核電、臨港工業、濱海旅遊等項目。推動出台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推進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改革試點。
大力發展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低空經濟、新型顯示、新型儲能、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打造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區,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聚焦石化鋼鐵、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電家居、建築材料等傳統優勢產業,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深入開展工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能增量、提質增品、降本增利、提效增值四大重點行動,推廣「鏈式改造」,推動超1萬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推進國家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建設。深化重點領域「機器人+」應用,創建一批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和優秀場景。深入推進節能減排改造,提高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
完善綠電市場交易機制,推動虛擬電廠、分散式發電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
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分行業分領域推進節能降碳,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立完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建設一批零碳園區,穩妥擴大碳交易市場。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新增電源裝機3000萬千瓦,抓好清潔高效煤電建設,推進台山核電3、4號機組核准,開工建設惠州太平嶺核電二期,推進廉江核電、陸豐核電等建設,加快梅州二期、雲浮水源山、汕尾陸河、肇慶浪江、惠州中洞、河源岑田、茂名電白等一批抽水蓄能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陽江三山島、湛江徐聞東、汕尾紅海灣、汕頭洋東等海上風電項目,積極發展分散式光伏,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推進粵藏直流等電網項目核准建設。發展「換新+回收」等模式,暢通再生資源回收循環利用鏈條。
廣西
推動「雲電送桂」、「青電入桂」,優化電網網架結構,推進白龍核電一期、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等項目。
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生物製造、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建築業現代化轉型。
實施綠色經濟示範行動。推進新能源產業鏈建設。加強傳統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建立完善「雙碳」標準計量認證體系。加快打造國家級林業產業集群,發展林下經濟。開展節約型機關創建成果鞏固提升行動。培育綠色建築等新增長點。發展節水產業。落實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海南
加快海上風電場建設,帶動海上風電裝備產業發展。謀劃工程機械維修和再製造產業,率先開展海上風電制氫工程示範。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實施低碳示範引領工程,打造新型電力系統省級標杆,探索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節能環保、降碳產業鏈,全省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85%左右。
裝配式建築面積佔新建建築比例達80%以上。持續開展「六水共治」,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100%。啟動「無廢島」建設,推動中歐(保亭)綠色數字創新合作區、重點低碳園區等標誌性工程落地實施。
持續推進「雙碳」工作。推動低碳島建設,完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打好能耗雙控收官戰,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建立海南自貿港特色產品碳足跡管理機制。
重慶
加快建設重慶國際生物城創新葯產業生態圈,打造全國智慧醫療裝備產業高地。壯大智能裝備及智能製造、高端摩托車及智聯電動車、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等先進位造集群,發展人工智慧、空天信息、生物製造等未來產業,打造衛星互聯網產業園。創新發展數字經濟。開展傳統產業「智改數轉綠色化」行動,發展工業領域大模型,探索「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路徑,打造「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數字經濟新模式。
編製五年發展規劃,策劃十周年系列活動,深化拓展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等領域合作,加快推進生命科技城、東站TOD等項目。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開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全產業鏈集成創新,強化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聯動,積極探索陸上貿易規則體系建設。
完善私募、創投品牌領軍企業引育機制,持續實施企業上市「千里馬」行動、支持上市企業再融資,高標準建設科技、數據要素交易場所,構建多層次消費金融市場,健全綠色低碳轉型項目培育、推動和對接機制。
加快建設渝東新城。做強做優新材料、新能源、現代物流、大健康產業和旅遊休閑功能,打造先進位造業集聚區、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樞紐。推動渝東北片區綠色發展。強化萬達開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提升區縣城綠色工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水平,更好融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推進國家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加快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推進電力、鋼鐵、化工等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工程,健全廢舊資源回收再利用體系,構建綠色製造、綠色服務和轉型金融體系。推動碳排放權、用水權交易,健全森林、水流等生態保護補償制度。
四川
加快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速實施西寧至成都鐵路、綿遂內鐵路、隆黃鐵路隆昌至敘永段擴能改造、廣巴鐵路擴能改造、成渝高速公路擴容、成雅高速公路擴容、爐霍至新都橋高速、樂山機場等重大交通項目,以及孟底溝水電站、理塘索絨光伏發電、鹽源抽水蓄能電站等電源電網項目,加快攀枝花至鹽源高速公路等項目前期工作;開工建設引大濟岷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長征渠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布局建設一批人工智慧平台、寬頻基礎網路、智行走廊、衛星導航、數據流通利用等新型基礎設施。開工建設紅格南礦開發利用、中船高端智慧風電等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實施京東方第8.6代柔性顯示生產線、四川時代動力電池基地、萬華化學產業園二期等在建產業項目,推動比亞迪半導體產業化、通威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等項目竣工投產。
突出抓好人工智慧、高端能源裝備、航空航天、新型顯示、新能源、醫藥健康等「15+N」重點產業鏈,優化產業生態,強鏈延鏈補鏈,促進高水平發展。實施產業新賽道爭先競速行動,建設國家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創新應用先導區,打造西部低空經濟發展高地,建設西部商業航天港,發展核醫療產業,培育氫能「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補齊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短板,發展壯大超高清視頻產業。實施科技支撐未來產業發展「先手棋」計劃,搶先布局原子級製造產業,發展6G、量子科技、具身智能、腦科學和腦機介面、可控核聚變等產業。加強「三江」水電基地風電光伏開發和送出電力線路建設,支持清潔能源富集地區就地布局「綠電+算力+產業」園區。加快雲端網一體推進、存算電協同布局,支持工業園區等率先發展綠色微電網,高效運行並持續迭代升級全省統一的算力調度服務平台。
出台支持川東北經濟區以工業振興引領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推動石油、天然氣、鉀等資源開發,打造能源、化工、新材料、汽車零配件等產業集群。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持續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探索推進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積极參与全國碳市場,開展碳足跡管理、碳標識認證。健全區域碳排放預算管理和目標考核、行業企業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等機制,嚴把新上項目碳排放關,試點建設零碳園區、零碳工廠。統籌推進產業、能源和交通運輸等結構調整,加快鋼鐵、水泥、煤電、垃圾焚燒發電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動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發展綠色低碳建築。構建高效便捷回收利用體系,做好大宗固廢資源綜合利用,促進城市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貴州
加快建設水城電廠、大灣低熱值煤電廠、織金平遠電廠等,持續推進貴陽、黔南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加強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推動清潔電力入黔和省間電力互濟,電力裝機容量達9700萬千瓦,發電量達2700億千瓦時。加快推進11個煤層氣、5個頁岩氣項目建設,非常規天然氣產量達5.2億立方米。
積極謀劃一批生產性服務業項目,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數智賦能、檢驗檢測、諮詢服務、節能環保、人力資源等產業。
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快煤電、有色、化工、鋼鐵等行業改造升級,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探索建設低碳零碳工業園區。強化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加快推進貴陽、畢節等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建設。持續推動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推行綠色辦公、綠色出行、綠色消費。
探索造林碳匯規模化開發路徑。
雲南
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開工、投產新能源項目各1600萬千瓦以上,加快旭龍、古水等大型水電站和690萬千瓦火電項目建設,供應電煤3000萬噸以上,核准在建抽水蓄能800萬千瓦以上,建成新型儲能200萬千瓦以上,加快建設國家級新型電力系統示範區和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開展製造業重點產業鏈提升行動,壯大19個省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積極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鋼鐵、磷化工等產業延鏈補鏈。促進捲煙結構優化,保持煙草產業平穩發展。推進礦產資源增儲上產,提升鉛、鋅、錫、鈦等精深加工能力,加快建設國家戰略性有色金屬產業基地。推動綠色鋁產品向汽車零部件、建築鋁材等延伸,推廣「光伏+儲能」「光伏+交通」等應用,培育釩液流、鈉離子電池產業。大力發展生物製藥、疫苗產業。發展工業母機、高原電力裝備等。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應用示範行動,打造低空經濟、通用航空、氫能及儲能等新增長引擎。
構建全產業鏈綠色發展標準體系,培育區域公共品牌,支持企業打造品牌,聚力提升「綠色雲品」競爭力和影響力。
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發展「綠電+智算」,推進昆明萬溪沖智算產業園和國際數據交易所建設,加大國際算力、衛星、數據標註等產業培育力度,強化面向南亞東南亞數字合作。
有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建設無廢城市、無廢園區、無廢企業,全力塑造綠色低碳區域品牌。深入推進「碳匯雲南」行動,積极參与全國碳市場建設,探索碳匯監測計量核算機制,建立重點優勢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構建「證—碳」銜接的綠電和碳資產交易體系。高質量建設零碳園區。爭取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
西藏
加快金上、瀾上、藏東南水電開發,打造清潔能源產業集群。加大戰略找礦和地質勘探力度,推動重點礦業提質增效,打造綠色礦業產業集群。升級布局數字基礎設施,依託拉薩高新區打造數字經濟集聚區。以唐卡、藏毯、藏香等特色產品為重點,打造民族特色產業集聚區。
安排產業發展資金30億元。開展特色農牧業提質升級行動,實施高新數字、建築材料等龍頭企業引培工程,構建「扶持政策+專項方案+專班推進」工作模式。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賦能、綠色化改造、集群化發展、品牌化建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6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家,認定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
加快構建綠色發展方式。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措施。有序開展綠電制氫、「光伏治沙」試點。制定自治區生態產品目錄清單,開展新造林碳匯資源開發潛力調查,啟動林草碳匯項目開發交易試點。持續推進工業、城鄉、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陝西
加強乘用車、太陽能光伏等重點產業建設,推動隆基綠能光伏產業園、法士特新能源變速箱等項目投產達效。
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製造、高端醫療器械、新型儲能、高性能材料、小型衛星等產業。力促氫能「制儲輸加用」全產業發展。制定低空經濟發展行動方案,支持榆林建設全國低空經濟試驗區。
深化楊凌區校融合發展機制,打造旱區農業新質生產力策源地和全域城鄉融合示範區。支持延安、榆林協同發展,增強能源保供能力,提升陝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水平。
深化關中大氣污染治理,先立後破加快產業、能源、運輸結構調整,加強揚塵、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管控,加快焦化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全省PM2.5平均濃度不超過35微克每立方米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穩步開展能效提標升級、重點行業低碳發展行動,建設零碳園區,擴大綠電交易規模。實施碳排放統計核算和用能預算管理,積极參与全國碳排放權和溫室氣體減排交易。推進綠色工廠、綠色礦山、綠色建築發展,營造綠色低碳產業生態。
甘肅
大力培育未來產業,聚焦氫能與新型儲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等前沿方向,謀劃一批示範工程,打造未來產業集聚區。
聚力打造全國區域性現代製造業基地,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三化」改造項目300個。深化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全面推動隴東綜合能源基地建設。
加快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力爭新能源併網裝機突破8000萬千瓦。建成投運隴電入魯工程,加快推進隴電入浙工程,開工建設隴電入川工程。建成常樂電廠擴建等540萬千瓦內用煤電項目。積極推廣源網荷儲一體化、微電網、綠電園區等模式,推進綠電制氫產業化發展,建設風光氫氨醇一體化產業基地。推動新能源電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致力打造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國家樞紐節點,加快慶陽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建成「綠電聚合供應」試點項目,拓展算力應用場景,力爭算力規模突破10萬P。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空氣質量改善行動,加強工業園區污染治理,加快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鞏固蘭州等重點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成效。開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加快蘭州、天水、金昌及蘭州新區國家「無廢城市」建設。主動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積極申報國家碳達峰試點。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大力推廣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綠色消費,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深化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完善發電側容量電價機制。
青海
從嚴從緊推進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黃河警示片等問題整改銷號,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開展大氣污染防治重點行業績效提級行動,接續推進重點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擴能、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加強青海湖陸域污染綜合整治和剛毛藻治理,實施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計劃,完成西寧、海西、玉樹「無廢城市」建設任務,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高效建設零碳園區,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以智能微電網、新型儲能、光熱發電、綠電聚合供應等方式,「一企一策」「一園一策」推動高比例綠電供應。打好能耗雙控收官戰,建立行業碳管控、企業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創新完善綠電市場化交易機制,有效拓展綠證應用場景,更好顯化綠電價值。培育發展綠色建築,星級綠色建築佔比達30%以上。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建設一批零碳社區、零碳鄉村。推進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深度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做好林草碳匯試點,推動黃河、湟水流域生態綜合補償,持續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大力推進全民綠色低碳行動,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綠色低碳、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良好社會氛圍。
化大規模設備更新,將支持範圍擴大至電子信息、安全生產、設施農業等領域。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規範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持參與新型城鎮化、清潔能源、綠色算力等領域建設,讓民間投資有的選、投得好、能發展、有作為。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高效建設柴達木沙漠基地格爾木東分基地,開工德令哈火電等支撐電源,推動200萬千瓦風電全容量併網,加快建設哇讓、同德、南山口、德令哈4座抽水蓄能電站,新型儲能超500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突破8200萬千瓦。穩步提升「青豫直流」送電能力,開工「青桂直流」綠電外送工程,確定第三條綠電外送通道,建成玉樹330千伏第二回電源線路等工程,加速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新型能源體系。
促進綠色算電協同發展。全力推進綠色算電協同一體化示範,圍繞「1+2+N」綠色算力基地發展布局,高質高效建設西寧綠電智算融合示範園、柴達木綠色微電網算力中心示範項目、海東零碳算力產業園,加快萬卡算力集群、天文綠色算力中心、高速傳輸通道等項目建設,實現標準機架和算力規模「雙翻番」、網路升級「聯算成網」。深化「人工智慧+」「數據要素×」行動,建立聯網調度、普惠易用、綠色安全的全省一體化綠色算力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全面提升「數據援青」能級,豐富拓展智算、超算、大模型、數據標註中心、中試場等業態,提高綠色算力資源利用率,打造高價值、可複製、能推廣的綠色算電協同示範場景和應用,著力培育全產業鏈生態圈,推動綠色算電「雙向奔赴」、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乘「數」而上、駕「雲」前行,邁進更加美好的「數字未來」。
實施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行動,以標準提升、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延展「綠電—電解鋁—鋁精深加工」產業鏈,構建以汽車鋁合金輪轂、高端鋁箔等為主的優勢產業集群,打響「青海綠鋁」品牌。實施新興產業培育行動,壯大培優育強光伏產業集群,推動硅基新材料、高純晶硅、綠電制氫等項目投產穩產,擴大高性能碳纖維、電子銅箔、光纖等新型材料產業規模,支持企業延長產業鏈。謀劃建設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廢舊鋰電池等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做到「變廢為寶」。推動未來產業落子布局,高質量建設新型顯示、新型儲能產業園,培育發展現代高原生物醫藥、生命健康等大健康產業,豐富生態監測、觀光旅遊、應急救援等高原特色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戶,建成綠色工廠8家,4100家企業實現上雲上平台,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以上,推動產業向綠色邁進、向高端躍升、向智能升級。
構建西寧—海東都市圈「兩核一帶多節點」發展格局,做大做強綠硅、綠鋁、綠算、綠色有機農畜特色產業集群,擴容提質都市圈教育、衛生、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打造河湟新區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落實支持海西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加快格爾木全省副中心城市建設。推動環湖地區特色發展,促進清潔能源、生態旅遊、生態農牧更好融合。支持青南地區增強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綠色發展水平,創新飛地經濟、託管運營等產業合作模式,不斷提升發展整體效能。
寧夏
全年計劃實施項目2900個,完成年度投資2400億元。確保「寧電入湘」正式送電,曉星氨綸(三期)、寶豐儲能電池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力爭開工建設國能寧煤70萬噸煤制烯烴和80萬噸煤制油升級示範、中石化對位芳綸、平煤神馬尼龍等總投資500億元以上的精細化工項目;中色東方高純鉭粉、盈谷高溫超導硅等總投資500億元以上的新材料項目;中國能建、中聯雲港、中金數據等總投資1000億元以上的數據算力項目;華電牛首山抽水蓄能電站、寧國運光伏複合等總投資1000億元以上的新能源項目。
啟動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深入實施產業鏈、產業基地、產業園區、產業集群「四大升級工程」,著力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中國算力之都」、「中國枸杞之鄉」、「中國氨綸谷」、「中國綠氫谷」等全國重要產業基地,積極爭取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基地建設。出台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加快培育智能算力、人工智慧、新型儲能、綠色氫能、綠色環保、生物製造、量子科技、低空經濟、生命健康等新興和未來產業,大力支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賽道發展。
深入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三年行動,依託西煤東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重要節點,統籌做好「水地煤油氣風光電氫硅」十篇大文章。加大新一輪找礦力度,加快近兩年掛牌出讓的14個探(采)礦權項目建設進度。實施資源能源增產計劃,力爭原油、煉油、天然氣、煤層氣產量增儲上產。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科學統籌新能源開發與火電、電網、儲能、消納、效益和地方利益等方面關係。實現新增煤炭產能800萬噸、火電裝機130萬千瓦、風電光伏裝機2060萬千瓦、儲能60萬千瓦目標。新建寧夏電網7個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外送能力達到2000萬千瓦。投資250億元建設現代煤化工、硅基、鋁錳基、大數據算力等4個綠電園區。制定實施硅基產業發展計劃,利用硅石儲量全國第一優勢,推動硅基產業轉型升級。制定氫能產業發展計劃,加快建設綠氫生產和應用基地,儘快把資源能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和發展優勢。
全面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加快推進林草濕荒一體化保護修復、水氣土廢和新污染物系統化管控治理。持續提升空氣質量,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城市建成區實現100%清潔取暖,農村清潔取暖率達到75%以上,PM_2.5濃度控制在30.5微克/立方米以內。
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開展以「低碳生產·綠色生活」為主題的黃河保護宣傳實踐月活動。大力推行低碳生產方式,深入推動新能源開發與特色優勢產業協同發展,深入實施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支持發展循環產業。推廣「光伏+」等模式,支持建設「無廢城市」、「無廢企業」、「零碳工廠」、「零碳園區」。大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全面強化環保理念,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健全低碳消費激勵機制,鼓勵推廣綠色建築、綠色家居、綠色出行,厚植綠色底蘊,讓塞上江南越來越秀美。
新疆
以油氣生產加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型電力系統、綠色礦業及加工、先進位造和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牽引,推動新型工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全國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建立央地、兵地油氣勘探開發合作機制,加大準噶爾、塔里木、吐哈三大盆地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實現油氣增儲上產。積極推進准東國家級現代煤化工示範區、哈密國家級現代綜合能源與產業化示範區建設,加快准東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甲醇和哈密能源集成創新基地等現代煤化工項目建設,全力打造國家大型煤炭供應保障基地和煤制油氣戰略基地。因地制宜開展新能源直供電改革試點,健全電力中長期交易機制,推動電力現貨交易。
加快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研究制定自治區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政策措施,開展「人工智慧+」行動,加快培育和發展低空經濟、綠色算力、氫能產業、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商業航天、6G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
拓展重點領域生態治理成效。進一步完善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氣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烏—昌—石」「奎—獨—烏」區域重污染天數比例分別控制在5%和2%以內,全區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5.5%以上。鞏固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鎖邊成果,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沙產業,實現治沙富民。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高標準推進「無廢城市」和一批零碳園區建設,加強城市和工業污水循環利用,擴大電力中長期綠色交易規模。
獲取方式
如需獲取《2025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彙編》全文內容,可添加EESIA同事微信,免費領取。